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三四集)輯錄-无量寿经解演义摘录 【莊嚴眾行。軌範具足。】這裡八個字包羅萬象,一切諸佛如來身行言教,都包括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三四集)輯錄-无量寿经解演义摘录
【莊嚴眾行。軌範具足。】這裡八個字包羅萬象,一切諸佛如來身行言教,都包括在這一句當中。
『莊嚴眾行』者,「《淨影疏》曰:彰(表也)行成就」。「莊嚴者,福智二嚴」。用什麼來表現?福德、智慧,這兩樣東西叫二嚴,兩種莊嚴。「眾行者,檀等一切行也」,檀是檀那,就是布施。「檀等」,就是菩薩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六大類是菩薩行。我們要學佛,就得從這裡下手,修菩薩道。「意謂以福與智莊嚴布施等度及萬行」,萬行是細行,八萬四千細行,綱領只有六個。
「《涅槃經廿七》曰:二種莊嚴,一者智慧,二者福德」,福慧同時要學,教化眾生,單有福報沒有智慧不行,有智慧沒有福報也不行,所以菩薩福慧雙修。
品位高下別放在心上,放在心上不好,為什麼?還要增高品位,好像還有競爭的意思在,競爭是煩惱。如果有意,我要上上品往生,拼命念佛,目的就是上上品,很可能到臨命終時你去不了,為什麼?煩惱沒斷,還有競爭。這個念頭不好,怕的是在臨命終時有魔障現前,去不了。所以我們要一心求往生,不計品位,不要把品位放在心上。
我們要留意到,往生就是信跟願,能不能往生全在信願之有無。我們真正相信有極樂世界,沒有懷疑,如果有懷疑要聽經,經幫助我們斷疑。不懷疑的人善根深厚,懷疑的人善根比較薄,要在這上面補功課,那就是多讀經、多聽經。經,聽個三十遍、五十遍、一百遍、二百遍不算多,聽多了,信心真的相信了,真的堅固了,你就決定得生。
品位高下是念佛功夫的淺深,念佛的功夫分三等,第一個功夫成片,就是清淨心現前;第二個,平等心現前;第三個,覺,覺是大徹大悟,理一心不亂,平等是事一心不亂,清淨心是功夫成片,這是功夫。我們不求,念久了自然得到。障礙功夫的,是對於這個世間的留戀,在這個世間要看破,樣樣都要放下。
「若有菩薩具足如是二莊嚴者,則知佛性」,有智慧、有福德就知道佛性。佛性是自性,佛性是真心。我們常常勉勵同修,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當中待人接物用真心,不用妄心。怎樣用真心?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不要執著,不要分別,就是真心。不起心、不動念,真心就現出來;起心動念是無明马汉山,叫無明起來了。但是起心動念很微細,我們自己不能夠覺知。那我們這樣微細的就不理會,功夫用在分別、執著,盡可能的不分別、不執著,以平等心、以清淨心過日子處事待人接物就好,這樣慢慢的就能見性。
「莊嚴有二義:一是具德義,二交飾義」。「故知莊嚴眾行者,表一一行中悉是從性起修、全修在性也。」
頓悟不容易,但是不管是頓悟、漸悟,悟了之後境界是平等的小f4。能夠漸悟的,老同修都知道,不是一生一世,多生多劫修行,在這一生成熟了,是這麼個意思。我們看宗門的這些典籍,像《五燈會元》這些書你去看,有幾個月開悟的,有三年、五年的,有十年、八年的,有二、三十年的,還有四、五十年的,不一樣。這就是說明,我們自己不知道自己的根性沒關係,不要放在心上,認真努力一直修下去阎钢军,會有開悟的一天。也不必求開悟,因為求開悟這個心、這個念頭是障礙,不求,自自然然他就開悟了霍州天气预报。關鍵的是要放下,別認真,一定要知道,這個世間什麼都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
「軌範,軌則與模範也。又軌者,法則也;範者,法也,常也。由於所行皆具福智,故所說所教,皆成軌則。」這一句話我們今天讀到,心裡有很大的觸動,為什麼?中國古聖先賢教給我們一些原理原則,五倫、五常、四維、八德。甚至於過去孩童上私塾所學的這些教科書,《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這些東西,童蒙教學的教科書。古聖先賢編的這些教材,總共大概將近二十種,至少用了兩千年,沒出毛病。為什麼?編這些課本的人,編教材的人「皆具福智」,他們真有大智慧、真有大福德,給小孩編的這些東西幾千年不出問題。現在人編個教材,問題出來了。古人修身就是一部《弟子規》,那真是修身課本。因果教育就是一部《感應篇》;對於傳統文化基本的認識,就是《三字經》,《三字經》是國學概論,最淺的給你說了一個輪廓。《百家姓》,四百多個姓氏,是我們漢族,你統統搞清楚、搞明白了,你對於這個族群就非常愛護,你知道它的根柢。哪個姓氏從哪裡來的,這個姓氏祖先是誰,在歷代出了多少名人,非常有味道,老師把這些故事講給學生聽。
課程,有些是要講的,有些不需要講,讓學生自己去悟。孩童要講,十歲以上,就要幫助他悟入,少講,讓他多讀,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念掉,讓他清淨心現前,清淨心生智慧,清淨心是福德。啟發他、開發他的福慧,這種老師善教。現在為什麼亂成這樣的?由於對古聖先賢這個教科書不相信了,認為那是過去的,不適合於現代。殊不知,科學技術,小孩十五、六歲之後很快就學會,但是這個倫理道德的扎根必須要從小,要從出生就得要開始。這個不能錯誤,錯誤了,影響一生。
「所行所示,為眾模範,故云軌範。悉是常法,無可變易,無所欠少。故曰軌範具足」。這四個字分量很重。我們現在把這個東西丟掉了,要摸索、要創新,大概一直要把地球搞毀滅,自己還不知道自己過失。所以你看,悉是常法,常,永遠做下去,不要去改它的,不能變易觊觎的读音,你一改問題就出來了,為什麼?你沒有那個智慧,你沒有那個福德;他們這些立法的人都是大福德、大智慧。幾千年來,多少人看過都認同,都沒有把它改變,怎麼可以到我們手上就改變?
【觀法如化。三昧常寂。】這兩句是大乘佛法的核心。大乘學什麼?就學這個,『三昧常寂』。修淨土的要得念佛三昧,學天台的要得法華三昧,學賢首的要得華嚴三昧,修般若的要得金剛三昧。三昧是定,定生智慧。三昧是什麼?心地寂靜,心裡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是寂。常寂就是常在定中,心地清淨。定中什麼境界?清淨平等覺。要怎樣才能夠得到?前面這句重要,『觀法如化』,「觀一切皆如幻化也」,看整個宇宙看一切法都是幻化。「觀者,智之別名」。觀是智慧,揀別跟我們凡夫講見解不一樣,見解每個人不相同,觀照每個人都是相同的,所以它是真心,它屬於智慧。見識是阿賴耶的妄心的起用,那是個生滅心,所以看的一切法不一樣,以為它是真的。你要是真正看清楚了,一切法如幻化,全是假的。海賢老和尚常說,「好好念佛,成佛是真的,其他的全是假的」,幻化是假的。
「粗思名覺,細思名觀」。細思是很冷靜,不夾雜煩惱在裡面,這是觀。學會了要會用功,在生活上用上了,生活裡面的煩惱可以放下,工作上用上了,工作很認真,做得很好,心是清淨的永翌公馆,很少雜念,這是觀,叫觀照,照見。
「又《遊心法界記》曰:言觀者,觀智。是法離諸情計,故名為觀也。」情是情執,計就是分別,計度分別,這個東西要放下,這才是觀。凡夫沒有觀照的功夫,他見色聞聲,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他有情執,就是我們一般講執著,他有計較,計較就是分別,這個好,那個不好,這個我喜歡,那個我討厭,這些都是煩惱,生煩惱的。這把生煩惱的統統放下,這才叫觀。觀生智慧,生什麼智慧?把外面這些境界真相看清楚了,真相是什麼?真相不可得。
「又《會疏》曰:觀之字,即三觀也。蓋夫三諦三觀者,萬行之要樞,菩薩之肝膽也偷吻睡美人。」換句話說,六度萬行修什麼?就是修三諦三觀。諦是講真實的,不是虛妄的,這個是理,是諸法實相;觀是說你怎麼個看法,你能把事實真相看出來,真相就在眼前。
「又法之一字,即指一切有情非情,生死涅槃諸法」。
「如化」者,《會疏》說:「非空非假、而空而假之譬,則是中諦。意謂:既言如化,則非絕對空無,故言非空。若言是有,則只如幻化而已,並非實有。又既云如化水滴鼻,乃非有而現假有。既是幻化,則所現舉體是空。」這是大乘經教裡頭常講的,都是現實,我們一般俗人說現實,現實的環境,現實的萬法,確實是如幻如化。
佛問彌勒迟志强简历,「心有所念,
本间贵史幾念幾相識耶」?彌勒菩薩回答說,「拍手彈指之頃三十二億百千念」。這一彈指三百二十兆的念頭,我們怎麼會知道?所以起心動念別去管它去,我們根本就不知道,它太快了,太微細了。我們今天要知道的,我們睜開眼睛看鐘,你看鐘上那個秒針,一秒鐘一秒鐘過去,這一秒過去了,那一秒又過去了,過去的永遠不再回來。人不是十年十年老的,也不是一年一年老的,就是一秒比一秒老,只有這樁事情不間斷,從你出生到死亡根本不休息,一秒一秒過去,一個念頭跟一個念頭,這是事實真相。你要把它看穿了,這是真的還是假的?你就會跟佛答覆一樣,你要說它是假的,真有,你要說它是真的話,它根本不存在。你看,一秒一秒就過去了,上一秒不是這一秒,前一秒不是後一秒,這就是細的,這叫觀。觀就生智慧,就了解萬法皆空,佛說萬法皆空就是這個意思。又告訴我們,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一秒鐘彈七次,二千二百四十兆次生滅。我們現在六根六塵六識統統在這個頻率上出現的,根本就不是真的,全是假的。假的無所謂,沒關係,它不礙事,假不妨礙真,真也不妨礙假,沒事,只要你不要去理它就好,你把它放下,真的就現前。真的是本性,自性,真的是智慧梦驼铃简谱。你要不是用真的,用假的,假的就是煩惱習氣,你在這個現象裡面生起貪瞋痴慢疑,你有喜歡、有討厭、有七情五欲。七情五欲也不是真的,就是這些東西勾起來的,把你的性德變成了煩惱。所以佛經上說煩惱即菩提,煩惱裡頭加上阿賴耶,加上這些東西,煩惱習氣,就叫煩惱。這些東西離開了之後,煩惱就是菩提,菩提就是智慧。所以,煩惱跟智慧是同體,不帶附加品,它是智慧;帶這些染污,它就變成煩惱,就這麼個道理。
「故《會疏》謂為非空非假,而空而假,是顯中道之義。」中道也是假設的,把空假二邊當作一邊,這是中道,中道又跟二邊對立了。所以才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言語說不出來,思想達不到這個境界,不能想,一想就是二邊,就不是中道。真正的中道就不是二邊,二邊都不可得,中道也不可得。「觀法如化者,即觀一切法,皆是中道。」觀一切法非空非有,不生不滅,為什麼?生滅劃等號,等於同時。你想想看,一秒鐘有二千二百四十兆次的生滅,你能知道那一個生滅嗎?佛是怎麼知道的?佛是「三昧常寂」看到的,佛的心不動,沒有念頭,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森羅萬象他看得清清楚楚。我們為什麼看不到?心動了,前念滅後念生,這個生滅就是一秒鐘二千二百四十兆。這麼高的頻率,我們生活在這裡頭,事實真相完全不知道。
真心、自性起了波動,叫一念不覺,一念不覺就是個波動。那個一念就是二千二百四十兆分之一秒,這樣高的頻率動了一下,這叫無始無明。無始什麼意思?它沒有開始,無明起來了。沒有開始,說明什麼?它是假的,它不是真的,如果有始有終,是真的了。無始無終,你找它的開始找不到,你找它的終結也找不到,它的生滅等於劃等號gopas,生滅了不可得。常常有這樣的看法阿尔艾因,你的心就清淨了,心就平了,跟三昧愈來愈接近,這叫功夫。所以我們最低限度要把這個世間看成是什麼?跟電視畫面一樣。電視在這兒播放,實際上?實際上它已經消失了,那個影像已經不存在,已經消失了,留下這一點痕跡給你回味一下。這個重要天外魔境。
我們的真心本來是定的,沒動過,所以一定要修定,才能回歸自性。
「常寂者,真體離生滅之相,謂之常。絕煩惱之相,謂之寂。」煩惱是什麼?念頭。不起心不動念,這叫寂,真的回歸自性了。
「不生不滅,絕名相於常寂之津鬼骨场。」津就是渡口,門徑。不生不滅,名相放下了,名相不是真的,是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為了方便聽眾的理解,假設一些名相,就是名詞術語。所以是講經的一種工具、一種方便,不是真的,不可以執著。《大乘起信論》馬鳴菩薩教給我們,看經,不執著文字相,不執著名字相,不執著心緣相。心緣相是什麼?你所體會到的、領略到的,那也不是真的,也都是假的。是好事,但是不必放在心上,常寂,與自性相應。自性,它有隱現不同,掌中影音隱的時候一法不立,現的時候能生萬法。它在哪裡?它遍一切處,遍一切時,沒有一法能超越自性,我們全在自性裡。自性沒有大小、沒有先後,就是說它沒有空間,它沒有時間。是沒有辦法去想像的,你想不到,你不想會明白,開悟之後完全明白了,你愈想愈錯,愈想妄念愈多,慢慢就墮落到六道去了。言語說不清楚,真相是要離言說、離思惟,你就見到了。
「是故《淨影疏》曰:三昧常寂,止行深也。(『止行』者,修止之行。止心一處曰止,乃禪定之異名)」,止行就是修止,止是終止、放下,萬緣放下,止心一處。我們今天修淨土,這一處就是阿彌陀佛,心放在佛號上,佛號就是我們的心,心就是佛號,往生到極樂世界,就能見性成佛。「絕名相,離煩惱,不生不滅,住於常寂。如是三昧,故云深也」。
「由於常行中道,住一切如化之妙觀」,這一句重要,這個觀是妙觀。什麼是妙?非有非無,非空非有,一切境界相如幻如化,不要執著。活在這個世間,一切隨緣就好,不要認真。只有一樁事情認真,念佛認真,求往生認真,其他的都不認真,都不放在心上,這就是住於一切如化的妙觀。「自然入於不生不滅甚深常寂之正定」,這個正定就是自性本定,惠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本無動搖」。我們的自性沒動過,沒有搖晃過,所以這叫正定。
「又《遺教經》曰: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爾。為智慧水故,善修禪定,令不漏失。」修行人要跟這個比喻愛惜水的這人家一樣,把你池塘修好,不要讓水漏掉。修行人修禪定,有定,智慧就不會漏掉,「此表定慧等持之因行。『如來定慧,究暢無極』是其果德」。
往生到極樂世界,品位不一樣沒有關係,待遇相同。什麼待遇?阿惟越致菩薩。即使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智慧、神通、道力跟阿彌陀佛是平等的。佛有多大智慧,他加持你,你跟他一樣,他有多大的神通,你也有多大神通。這個地方怎麼能不去?決定要往生淨土,生淨土是每個人都有把握的,只要你真信、真願意,資格就取到了。念佛當然愈多愈好,少念也沒有關係,都能往生。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二三四集)2015/8/14香港佛陀教育協會檔名:02-041-0234
全文详见:https://bbs.6596.org/946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