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的石灰精神——树人德育讲座-梁衡研究盘点三千年中华民族的脊梁人物,于谦算得上是骨头最硬的一个。他是儒家最高思想的实践者,文死谏、武?
于谦的石灰精神——树人德育讲座-梁衡研究
盘点三千年中华民族的脊梁人物,于谦算得上是骨头最硬的一个。他是儒家最高思想的实践者,文死谏、武死战;一不贪财、二不怕死。与孟子、诸葛亮、范仲淹、岳飞、文天祥等大儒一脉相承,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中国的文明史发展到了明代,不仅思想上达到空前的高峰,而且在实践上也出现了几位伟人。明代实现了对儒释道百家思想的融会贯通,《菜根谭》《小窗幽记》《围炉夜话》文笔幽美,大道通俗;在政治军事斗争中更是出了几位智勇双全的能臣治吏,于谦、王阳明、张居正、袁崇焕等进士出身,却能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文攻武略,经世济国。
墨子说,志不达则智不开,于谦就是靠着凌云之志,而获仁智忠勇,成为国之栋梁。
于谦(1398-1457),浙江杭州人。他少年时非常仰慕文天祥,认为文天祥是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为了学习文天祥不屈的气节,于谦经常将文天祥的画像挂在座位一旁,每当读书困倦时,于谦都会以文天祥的故事来激励自己。七岁的时候,有个和尚惊奇于他的相貌,说:“所见人无若此儿者,异日救时宰相也。” 可见于谦少时已经气宇非凡。
12岁的于谦作诗《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可谓中国励志诗之极品上古神虫,继承了孟子的浩然正气,媲美岳飞的《满江红》和文天祥的《正气歌》,不次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内容也成了他一生的写照,于谦的石灰精神在他的一生中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扬,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魂。
1421年,23岁的他便成为进士。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在乐安州起兵谋叛,于谦随明宣宗朱瞻基亲征。于谦被任命为御史,待高煦出降,明宣宗让于谦数落他的罪行。于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朱高煦在这位御史的凌厉攻势下,被骂得抬不起头,趴在地上不停地发抖(伏地战栗),自称罪该万死。明宣宗大悦,当即下令派于谦巡按江西。
荀子说,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于谦的口才一流,干才如何呢?
巡按外地正是御史的职责,算不上高升,但皇帝的这一举动明显是想历练考验他,然后加以重用。当时的十三省巡按御史只是正七品小官,但是代表皇帝巡视地方,专门负责监察,一般不理其他事务,“大事奏裁,小事立断”权力极大。他们代表皇帝行使监察权,能够“以小监大”、“以卑督尊”。几年下来,于谦果然是颂声满道。于谦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他上书奏报江西各处官校骚扰百姓,诏令派御史逮捕他们。宣德皇帝发现于谦可以承担重任,于是亲手写了于谦的名字交给吏部,越级提升他为兵部右侍郎(正三品),巡抚河南、山西。
于谦到任后,轻装骑马走遍了所管辖的地区,访问父老,考察当时各项应该兴办或者革新的事,并立即上书童殿。正统六年(1441年),于谦上书说:“河南、山西各自储存了数百万担谷物。请于每年三月,令各府州县上报缺粮的贫困户,把谷物分发给他们。先给菽秫,再给黍麦,再次给稻。等秋收后还给官府,而年老有病和贫穷无力的,则免予偿还。州县吏员任满应该提升时,储存预备粮达不到指标的,不准离任。并命令监察官员经常稽查视察。”下诏令照此执行。河南靠近黄河的地方,常因水涨冲缺堤岸。于谦令加厚防护堤,计里数设置亭,亭有亭长,负责督促修缮堤岸。又下令种树、打井,于是榆树夹道,路上没有干渴的行人。大同单独远在边塞之外,巡按山西的人难于前往雪球兽,奏请另设御史管理。把镇守将领私自开垦的田全部收为官屯,用以资助边防经费。
于谦大行仁政,心系百姓,我是歌手第十期剧透为君分忧,为民解难,实乃栋梁之才。
在封建社会,君臣关系对一个官员影响巨大,诸葛亮遇见明君刘备,魏征遇见李世民,便有了三分天下和贞观之治。于谦第一个老板宣宗可谓明君。宣宗死后,换了英宗,宠信太监王振。王振专权,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每逢朝会期间,进见王振者,必须献纳白银百两;若能献白银千两,始得款待酒食,醉饱而归。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还特意写《入京》一诗以明志:
绢帕蘑菇及线香,
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
免得闾阎话短长!
“两袖清风”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此诗写成后远近传诵,为一时佳话。于谦如此刚正不阿,王振便暗地指使其党羽李锡给他加上对皇帝不敬的罪名下狱论死,把他投到司法部门判处死刑,关在狱中三个月。后来百姓听说于谦被判处死刑,一时间群民共愤,联名上书。王振只得把于谦放出来,降职为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的官吏和百姓俯伏在宫门前上书,请求于谦留任的人数以千计,周王、晋王等藩王也这样上言,于是只好再命于谦为山西河南巡抚。当时的山东、陕西流民到河南求食的,有二十余万人小河北全集,于谦请求发放河南、怀庆两府积储的粟米救济。又奏请令布政使年富安抚召集这些人,给他们田、牛和种子,由里老监督管理。他的威望恩德遍布于各地,在山西太行山的盗贼都逃跑或隐藏起来。在职九年后,被召回京,升任兵部左侍郎,领二品官的俸禄,成为朝廷重臣。
正统14年(1449)七月,也先大举进犯,王振挟持英宗亲征。于谦和兵部尚书邝埜极力劝谏,但皇帝不听。邝埜跟随皇帝管理军队,留于谦主持兵部的工作。待到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京师大为震惊,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郕王监国汝南周氏,命令群臣讨论作战和防守的方略。侍讲徐珵说星象有变化,应当迁都南京。于谦厉声说:“主张南迁的,该杀!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摇动,国家大计就完了。难道诸位忘了宋朝南渡的事吗(独不见宋南渡事乎)?”郕王肯定了他的说法,防守的决策就这样定下来了。当时京师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精锐的骑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惫的士卒不到十万,人心惶惶,朝廷上下都没有坚定的信心。于谦请郕王调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所属各府的运粮军,马上开赴京师,精心策划部署,人心稍为安定。于谦立即被升为兵部尚书。
郕王暂代皇帝出朝。廷臣们请求将王振灭门九族,于是王振的党羽马顺,出来斥责言官。给事中王竑冲上前打马顺,大家都跟着他,还把王振其他同党拉出来打死。朝上秩序大乱,卫卒声势汹汹。郕王害怕得要起来逃跑,于谦推开众人走上前去扶住郕王,不让离开王座,而且告诉郕王宣谕说:“马顺等有罪该死,百官不予追究。”大家才安定下来。
李建群于谦的袍袖因此全部撕裂。吏部尚书王直握着于谦的手叹道:“国家全倚赖你呢,今天一百个王直又有什么作用!”当时,上下的人都依赖重视于谦,于谦亦毅然把国家的安危视为自己的责任,成为定海神针。
于谦与众大臣担忧国家不可一日没有君主,敌寇将至,太子年幼,请孙太后立英宗的异母弟弟郕王朱祁钰为皇帝。郕王一再害怕地推辞,于谦大声说:“这完全是为国家考虑,不是为个人打算。”郕王于是受命。九月,郕王即帝位为景帝(代宗)。于谦详细提出了巩固防卫之策,对他的意见,皇帝全都认真地接纳了。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于谦心目中,君王并不是最重要的津市一中,这就为他日后在君王之争中悲剧下场埋下了伏笔。
十月,也先挟持着太上皇(英宗)攻破紫荆关直入,进窥京师。皇帝敕令于谦提督各营军马。石亨建议收兵固守使敌兵劳累衰竭,于谦不同意,说:“为什么向他示弱周二毛,使敌人更加轻视我”,为了不增加敌士气,降低自军士气,马上分别调遣诸将带领二十二万兵士,在九门外摆开阵势,于谦自己和石亨率领副总兵范广、武兴在德胜门外列阵,抵挡也先。自己亲自督战。下令:临阵将领不顾部队先行退却的,斩将领。军士不顾将领先退却的,后队斩前队。于是将士知道必定要死战,令行禁止,再没有退缩的。
也先部队深入大明,以为早晚就可以攻下京城,及至见到明朝官军严阵以待,有些丧气。叛变了的宦官喜宁教唆也先邀明朝大臣迎接上皇,索取黄金和丝织品;又邀于谦及王直、胡濙等出城谈判。代宗一概不答应,也先更加沮丧。于谦令石亨率神机营在空屋里设下埋伏,派几个骑兵引诱敌人。敌人一万骑兵逼近,伏兵一齐起来迎击,发射火药武器,也先的弟弟当场被炮打死。相持了五天,也先的谈判邀请没人理会,作战失利,又听说各地勤王的部队马上要开到,恐怕截断了他的归路,于是拥着英宗由良乡向西去。于谦调各将领追击,到居庸关才回来张辽新传。评功,加于谦少保、总督军务。于谦说:“四郊多保垒,是卿大夫的耻辱,怎么敢求取赏赐功劳呢!”坚决推辞,皇帝不准。
于谦坚决反对议和,说,“万一和了,要满足也先无穷无尽的要求,答应则给我们造成很大的困难,不答应又会发生变乱。主张议和的武臣,这样恐惧畏缩,怎能敌恺同仇,按法律该处死。”从此边境的将领人人都主张坚守作战,没有敢说讲和的。
于谦的性格很刚强,遇到有不痛快的事,总是拍着胸脯感叹说:“这一腔热血,不知会洒在哪里!”他看不起那些懦怯无能的大臣、勋臣、皇亲国戚,因此嫉恨他的人更多。徐珵因为提出迁都南京,受到于谦斥责,经常咬牙切齿地恨于谦。石亨本来因为违犯了军法被削职,是于谦请求皇帝宽恕了他,让他总理十营兵,但因为害怕于谦不敢放肆,也不喜欢于谦。德胜门一仗的胜利,石亨的功劳并不比于谦大,而得到世袭侯爵,内心有愧,于是上书推荐于谦的儿子于冕。皇帝下诏让他到京师,于谦推辞乌尔基,皇帝不准。于谦说:“国家多事的时候,臣子在道义上不应该顾及个人的恩德。而且石亨身为大将,没有听说他举荐一位隐士,提拔一个兵卒,以补益军队国家,而只是推荐了我的儿子,这能得到公众的认可吗?我对于军功,极力杜绝侥幸,绝对不敢用儿子来滥领功劳。”石亨更是又愧又恨。都督张辄因为征苗时不守律令,被于谦弹劾,和内侍曹吉祥等都一向恨于谦。
也先又施计放回英宗,意图看明皇室内乱,同室操戈。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夺门之变爆发,明英宗复位,改元天顺。二月,明英宗废朱祁钰为郕王吉安一中,软禁于西苑。不久朱祁钰去世,享年三十。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迎接英宗恢复了帝位,宣谕朝臣以后,立即把于谦和大学士王文逮捕入狱,审判定罪,坐以谋反,判处死刑。王文忍受不了这种诬陷,急于争辩,于谦笑着说:“分辩有什么用处?”
英宗还有些犹豫,说:“于谦是有功劳的(谦实有功)。”徐有贞进言说:“不杀于谦,复辟这件事就成了出师无名。”于是,皇帝的主意便拿定了。正月二十三日,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就在这座他曾拼死保卫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后的结局——斩决。
史载:天下冤之!于谦被杀之后,按例应该抄家雕花的马鞍,可抄家的官员到于谦家时雪脂莲蜜,才发现这是一项十分容易完成的工作,因为于谦家里除了生活必需品外什么也没有。于谦经常住在值班的地方,不回家。代宗听说他的衣服、用具过于简单,派太监兴安、舒良轮流前往探望,下诏令宫中造了赐给他,又亲自到万岁山,砍竹取汁赐给他。有人说皇帝太过宠爱于谦,代宗说:“他日夜为国分忧,不问家产,如果他去了,让朝廷到那里还能找到这样的人?”到抄家的时候,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只有代宗赐给的蟒袍、剑器还算值钱。
于谦死的那天,阴云密布,全国的人都认为他是冤枉的,皇太后听说以后,叹息哀悼了几天。英宗也后悔了。比起袁崇焕被凌迟处死,身上的肉被割下一块块分给百姓吃了,于谦还算幸运聂海芬,未被诛九族。
于谦就这样在两位君王争位中牺牲,英宗对于谦确实不饶舜涵薄,但代宗而言,在皇位面前,这样的国宝也是可以舍弃的。毕竟封建社会天下是皇帝私家的,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伴君如伴虎,于谦那些政敌也没有好下场。于谦死后,由石亨的党羽陈汝言任兵部尚书。不到一年乌龙保镖,所干的坏事败露,贪赃累计巨万。皇帝召大臣进去看婚姻时差插曲,铁青着脸说:“于谦在景泰朝受重用,死时没有多余的钱财,陈汝言为什么会有这样多?”石亨低着头不能回答拉穆卡恒。不久边境有警,皇帝满面愁容王学圻怎么读。恭顺侯吴瑾在旁边侍候,进谏说:“如果于谦在,一定不会让敌人这样。”皇帝无言以对。这一年,徐有贞被石亨中伤,充军到金齿口绝密策反。又过了几年,石亨亦被捕入狱,死于狱中;曹吉祥谋反,被灭族。
纵观于谦一生,凭着一身浩然正气,口能言,身能行,成为一代“国宝”。他的“石灰精神”千秋万代,彪斌史册,永垂不朽!
全文详见:https://bbs.6596.org/911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