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岁的时候要到伦敦生活-诗歌歌的元气加油站英国的十多天暑期游学是一场完美的旅行,高潮迭起。有几个时刻让我想起去年同样完美的毕业游。?
二十多岁的时候要到伦敦生活-诗歌歌的元气加油站
英国的十多天暑期游学是一场完美的旅行,高潮迭起。有几个时刻让我想起去年同样完美的毕业游。一篇简单的图文,记录下所有走过的地方,和吃过的东西,这是最大的快乐盛世帝王妃。可能还会有英国薯片测评和实用旅行tips(*^▽^*)
| 总行程 |
6.30 上海-莫斯科-伦敦
7.1-7.7 伦敦
7.8 剑桥
7.9-7.10 牛津
7.11 一个小镇-比斯特购物村-回程
7.12 北京时间晚11点多到上海
7.13 凌晨回到学校
| Day 1 |
长途飞行日。影子城 9个多小时飞到莫斯科佛祖在一号线。路上读完一本《台北小吃札记》。莫斯科用一场大雨迎接,真是战斗民族的方式。候机室有几个酒吧,在闲逛中“旁听”了法国队赢球。
△我们要起飞啦??
△特地下载了很多照相App,想要当个美食/贴图博主。没当成。除了懒和糙,另一个原因应该是手机电量不允许吧……iPhone7竟然掉电很快,阻碍了我在路上拍好看的照片,p好看的图片!
△晴空万里→突然暴风雨的莫斯科
再四个多小时飞伦敦,天越飞越亮……后来才知道伦敦要晚上10点多才天黑(因此每天时间都像被拉长了)。在飞机上坐了十几个小时,除了看书听歌睡觉,就是在被投喂飞机餐。最后一顿飞机餐上的黑面包又酸又硬,异常难吃。只有俄罗斯人民吃得下吧!
伦敦时间晚上10点半多落地希斯罗,入境时被一位认真的工作人员询问了很久,被告知签证种类不对……当时大多数同学都过了关雪之花中文版,我吓得以为要被遣返上海了……他们都要去英国玩了,我还要坐十几个飞机回上海,我才不干!最后被证明并没有问题,开开心心入境。
△带着猪鸭去旅行,原计划每到一个景点季正雄,就给它们拍照打卡。结果还是输在了懒上……回程飞机上翻照片,发现猪和鸭渐渐消失……
△主打歌小组唯一一次同框荆棘花向晚。现在感情是真的僵。每个人都太有想法,不适合组成一个团队。
坐大巴去住地,夜晚的伦敦现代至极,有美丽的招牌,开在马路边的房门,道路设置和香港很像,又有一车同学一起银时代官网,一点儿陌生感也没有。
很困,但仍然能清晰地感到初到一座城市的新鲜感,和身处另一个城市的美妙。立刻想清楚去别的地方实习并不是一件值得担心的事。
| Day2 |
行程:白金汉宫-西敏寺(外景)-大本钟(在修)-泰晤士河-伦敦眼-特拉法加广场-摄政街-牛津街
吃:pret的鸡肉三明治-burger&lobster-ben&jerry's冰淇淋-超市的sunbites sweet chilly口味、go ahead饼干
时差关系,睡到五点就醒了,打开窗户能看到欧洲低矮的街区小房子,那时候才感觉到出国了。起床现做攻略,出门遇到要去白金汉宫看卫兵换岗的同学,和露露立刻改行程加入李亦菲。阳光明媚,完全没有雨曾钧,没想到这样的天气持续了10多天。
△10天,光是做地铁和公交就花了450多元=。=伦敦地铁真心贵。
△美食达人雷达全开,其他人在旁边的甜品店吃得不痛快,我买了一个鸡肉牛油果三明治,清新可口,大家都说好吃。后来吃了四五次pret,鸭肉卷踩雷,鸡肉法棍三明治很棒。get吃三明治的tips:只吃鸡肉的!
△打卡白金汉宫卫兵换岗,非常热闹。这个时候还记得要给猪鸭拍照。
△伦敦眼,感觉有很多网红在拍类似小红书上的照片。拍照懒人随便留影即走……
△吃的最贵的一顿,4个人4个菜,人均340软妹币=。=网红店藏在伦敦中国城附近仙海道迹,旁边还有CoCo(3磅一杯的CoCo哦),食客多是亚洲面孔。喜欢它的龙虾卷,肉多,吃起来比龙虾本虾方便。从泰晤士河一路走到餐厅,途径了好几个景点,第一次感觉到伦敦的小。
△摄政街就在吃饭地附近,后来知道那是苏活区,有大量餐厅、酒吧(包括很多gay&lesbian bar)桂公府。摄政街类似南京西路,热闹但没有惊喜感,这些牌子都能在上海买到杜立巴石碟。上海商业的国际化程度真的高。别的同学逛奢侈品店买买买,我和露露专挑玩具店逛。这时好想变成有钱人!
△当天是周日,大多数店铺6点就关门了。无处可逛,拔草一家网红店的冰淇淋。上面的某种berry口味酸酸甜甜,很好吃人肉场。
| Day3 |
行程:上课-彭博-金融城-牛津街-国王车站的9又3/4站台
吃:早晨吃饼干薯片,课间三明治,下午pret的鸭肉wrap(酱太咸,勿碰!),晚上大概吃的零食吧。
正式上课第一天!早晨是Anne的Workshop,简单介绍了这几天的课程核心,大多都和英国目前最关心的问题——脱欧有关。另外有一位guest speaker介绍了英国的主要报纸,以及它们在脱欧问题上的报道。感触很深的几点:
Brexit has a great impact on UK(要有一种国际观)
The Sun是英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Daily Mail作为一份tabloid,影响力很大,但在那里工作的也有好记者,同样值得尊敬(优秀记者为什么选择在小报工作?他们的感受如何?很值得研究了。因为生存第一?……)
国外媒体大多面临的是commercial constraint
Anne说这次主要想让大家了解英国的Financial、Media和Culture,现在看来这几个目标都达成啦。
△校园一景
下午乘地铁去彭博社,感受了伦敦地铁的破旧……唯一的制冷装置就是入口处类似大排档摆放的电风扇了吧。
彭博社一如既往豪气。感触最深的一点是,一位负责接待的老编辑说,除了5W1H,他们特别看重what readers care about。后来向另一位在彭博工作了25年的电视编辑提问,英国会不会有很多记者转行做pr之类的。得到了肯定的答案。他说有时候这并不是你的选择,而是现实迫使你这样做。真是全球同此凉热……
彭博在金融城内,有几栋楼被中资地产商买了。真实感受到中国企业在海外的资产配置。
那天穿的clarks新鞋磨脚,结束参访后回宿舍换了鞋,又回牛津街走了走,
程丽莎get给老爹的
全文详见:https://bbs.6596.org/855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