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鸥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浏览: 316

云中归来不看海-太虚之光 昨夜乘机,睡眼朦胧。要移到靠窗的座位,须越过两位并排坐的女士。她们态度极好,我刚要坐下,旁边的女士忙帮我拿开?


云中归来不看海-太虚之光


昨夜乘机,睡眼朦胧。要移到靠窗的座位,须越过两位并排坐的女士。她们态度极好,我刚要坐下,旁边的女士忙帮我拿开安全带。我认真看看她,确定不是厦门人媛帆。最近记忆不佳,把一个学生认作另一个班的,蛮尴尬。趁夜色掩盖,我匆匆在头脑里搜索露露重生记 ,记忆仿佛暗夜,未闪现半点灵光。快下飞机时,她担心我迷路,一直教我如何去三楼,我问她哪里人,她说昆明的,去厦门开年会,今天回。我说,昆明很好。她说确实,一年四季都有花开,这里的女生基本不对外。我班门弄斧地说,有普洱茶、三七、天麻、有大理段王爷家十位皇帝出家……
这个地球上,云南始终是我最稀罕的。光云南二字,足以令人出神,彩云之南,浮想联翩。无数次飞离厦门,无数次归来,每次都如初见。今晚,却感到非常陌生。因为是从昆明回。一直梦想着徜徉在那片神奇的土地上杨玉瑶。暑假游加、美,四川籍导游说,米国山高地阔雌雄僵尸,但山水没有灵气。深以为然。我认识的云南人很少,一听说是云南的,不自觉另眼相看。喜欢云南的原因众多,始于童年看过的电影五朵金花,继之同学爱吹葫芦丝,再是杨丽萍的孔雀舞,终于普洱茶。我和伟荣常在一起喝岩茶,他最后总不忘向我推荐普洱茶,而我独爱岩茶,对他的提议置若罔闻。这几年接触普洱茶多了,心里防线松动不少马兰谣,越喝普洱茶,越想去云南。
总之,很多地方都说自己是春城,反正很多地方都自称花都,然而春城花都一起称的,怕只有昆明。

因缘际会,导师邀我参加第二届佛教文化昆明论坛。有机会第一次来到云南。接待的居士很有耐心,等我等到十一点半。昆明昼夜温差极大,凌晨大概三度,白天十七度。上午是慈善论坛,弘来法师的发言把论坛论起来,内容含金量很高,禅风网已经报导,节选一点,摆一下:

论坛的主题为“走进新时代,服务美好生活的佛教文化”。重点关注佛教慈善事业在现代社会的新趋势,尤其在养老、助残、扶贫等领域。首场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宣方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室主任纪传华教授、南普陀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弘来法师、厦门同心慈善会创会会长广普法师、壹基金秘书长李劲先生一起分享交流。

在论坛,竟然遇到读本科时的英语老师,广普法师。虽然生活在厦门岛,我们距离上次碰面已超过十年。法师致力于倾心奉献于慈善事业幻城郭敬明,荣膺2017年度慈善人物。法师对我的教学提了一些建议,还告诉我,我班两位同学在她那里住。十几年前,我们还年轻,有志向的她仍然不忘初心的做着慈善七夫之祸,爱偷安的我依旧按部就班的教着历史。她和众生血脉相连,我正要走进历史的故纸堆中。

下午的论坛以《佛法与生活》为主题,我赶着要回来。就此,把没说完的话说一说:
记得有位法师说过:佛法就是“活法”。慧空法师也说,学佛的人是最会生活的人。曾几何时,佛法被误解成与生活不相干的宗教和神学。生活中,我们会碰到一些学佛的人,满嘴佛言佛语,每天诵经拜佛,但工作、生活一团糟。脸上愁云惨淡,让人望而却步。
佛法在这类人身上,显然与生活严重脱节。他们的学佛修行,完全游离于生活之外。实际上,There is no way to enlightenment, Enlightenment is the way of eating, walking, sitting, and so on. 道在平常日用中,开门的时候,心在手上;走路的时候,心在脚上;说话的时候,心在嘴上。佛法是一种觉悟和智慧,把这种智慧和觉悟应用于生活中,就是成佛之路。乌丸莲耶
进一步说,学佛贵在转念,就是转换念头。好比甲从厦门驾车来昆明访友,想给友人一个惊喜,刚出发,就想着,去昆明,去昆明……快到昆明时,打电话给朋友,我到昆明来看你,不料朋友说,我出差半个月,刚到厦门。甲赶忙调转车头,此时离厦门遥远,想的却都是,回厦门,回厦门……修行就是如此,无明再久,念头再多,只需掉头,就是换个念头,虽然看似还在原地,其实已经踏上全新的旅途。当你遇到挫折,心灰意冷,心心念念都是,没指望了,没指望了,然而,A coin has two sides.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和多面,换个念头萧立扬,则四通八达。因此,生活中常看到,际遇差不多的人,积极乐观的更容易变不利为有利,消极悲观的则往往一败再败。所以说,学佛贵在转念。
接下来谈信心对学佛的意义及其修学次第和方便。
学佛要从信入门。
佛经开头,都有“如是我闻”等字样,称为“证信序”,《大智度论》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如是’义者,即是信。若人心中有信清净,是人能入佛法;若无信,是人不能入佛法。”
又“尔时世尊以偈答曰:我今开甘露味门,若有信者得欢喜……佛此偈中,不说布施人得欢喜,亦不说多闻、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人得欢喜,独说信人。佛意如是:我第一甚深法微妙,……非一切智人则不能解。是故佛法中信力为初,信力能入,非布施、持戒、禅定、智慧等能初入佛法。”佛法甚深,不好理解,但相信佛的道德、慈悲、智慧,不解也先顺受巴菲特传,就能进一步学习和慢慢了解。信,能得欢喜。大家想欢喜吗?那就开始修信心吧。
什么是信?
以‘心净为性’,即内心的纯洁,不预存主观与私见,惟是一片纯洁无疵的心情。有这样的净心,才对觉者、真理、奉行真理的大众能虚心容受,从信顺、信忍、信求,到证信。(印顺导师著《佛法概论》p.185)
信有哪些作用?佛言:若人有信,是人能入我大法海中,能得沙门果,不空剃头染袈裟。若无信,是人不能入我法海中,如枯树不生花实,不得沙门果,虽剃头染衣狛枝,读种种经,能难能答,于佛法中空无所得。以是故,如是义在佛法初,善信相故。
经中说:信如手。如人有手,入宝山中,自在取宝;有信亦如是,入佛法无漏根、力、觉、道、禅定宝山中,自在所取。无信如无手,无手人入宝山中,则不能有所取;无信亦如是灿烂研修医,入佛法宝山,都无所得。
信,以心净为体性,真挚而纯洁的好感与景慕;使内心归于安定澄净的心力:如水清珠能清浊水一样莫吉多。(《学佛三要》p.88)
“信心的修学方式,可以分成几个阶段,在其过程中虽有浅深的不同,但最后是信智统一。第一是信顺,内心不存有丝毫的成见,而以理解为基础。因为胸中一有主见,则不能信顺他人或接收真理。举一浅例说:甲与乙彼此感情不和。乙有了错误,甲以真诚心忠言劝告,但乙胸有成见,不但不肯接受,而说是恶意谤毁。反之,若甲乙毫无成见卓文君诀别书,或感情很好,那即使甲以粗言相对,乙也能甘之如饴的。所以,丢开了主见才能信顺真理,这样信心才能清净(与闻慧相应)。第二是信可,或称为解信。经过信顺后,接着就对所信的对象生起深刻的了解,或印可它确实如此家家购物。认得真,才信得切。通过耳闻眼见,再经内心思考(与思慧相应),求得系统的认识,认定它确实无谬。第三是信求,这一阶段是经过智慧思考后采取行动,希求获得。如去山中采矿,经过勘定后,知其地实有石油,确信无疑,即可开始凿掘了(与修慧相应)。第四是证信,由于不断的修习,体悟到真理究极与最初所信的毫无二致。如开矿者,继续的开掘,终于发现到大量石油(与现证慧相应)。佛法说信不排智,智以信成,达到信智合一,这与其他宗教的信仰大大不同。”(印顺导师著《佛法是救世之光》p.161~ p.162)
我们都知道,菩提心是成佛之因。什么时候开始发起菩提心呢?信成就开始,即凡夫外道开始信仰和学修大乘到十信位满信心不退,进入十住之初住发心住的位置。也就是说,当我们对佛法、对自己生起坚定信心后,自然愿意把自己真实受用的佛法利益一切众生,这时菩提心才发起。信如果没有确立,菩提心当然无法落实到生活和修行中。
信有深浅,也有其修学的方法和过程。
《大乘起信论》说有三种发心剑圣风清扬,其次第先是信成就发心,其次是解行发心,最后是证发心。
修学信心目的是要策发净信,且要修学到成就不退。如不能于三宝、四谛得胜解,就不能得佛法净信。三宝与四谛真实、有德有能,初学者能仰信、顺信,不失为正信,学佛要门。严格说,没有经过胜解,还不能表显正信的特色!(印顺导师著《学佛三要》p.90~ p.91)
修学信心的方便:
1、与直心相应的根本方便:观一法自性无生,离于妄见,不住生死。观一切法因缘和合,业果不失,起于大悲,修诸福德,摄化众生,不住涅槃。
2、与深心相应的能止方便:“惭愧悔过,能止一切恶法令不增长。”
3、发起善根增长方便:“勤供养、礼拜三宝,赞叹,随喜;劝请诸佛。以爱敬三宝淳厚心故,信得增长,乃能志求无上之道武警擒敌拳。又因佛法僧力所护故,能消业障,善根不退。”
4、与大悲心相应的大愿平等方便:“发愿尽于未来,化度一切众生使无有余,皆令究竟无余涅槃。”
修行信心的过程中,重视善行,包括惭愧忏悔、供养、礼拜马佐里尼,赞叹流莺日记,随喜和劝请诸佛,这些行门,我们一般学佛者都能办得到。归结起来,不外乎止恶与行善两大方便。
学佛要策发坚固的信心,从善行开始,因为布施等善行粗显易见,收效明显,故颇能促成信心。
同时,众生心摄一切世、出世间法。无处不在,恶法也不离此心。因此,善行不只是事相上的,更是随顺真如的,最终必定趣向真如法性。因此,学佛不能执理废事,废修善行,如宣教授所言:站在《华严经》的角度,慈善事业是大乘修学所必要的。事实上,没有善行作为基础,而一味强调正念真如、修止观的捷径,很容易走火入魔,所得的多为邪定和狂慧。自误误人,十分可惜。

全文详见:https://bbs.6596.org/8000.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