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鸥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浏览: 325

【视频】一步跨越60年,青山绿水回来了-长江日报林世琴 青山老工业棚户区伴随新中国的建设热潮而生雷浪声。1955年起,10万大军云集青山,建设“共和国钢铁长子”武钢。“先生产,后生活”,建设者们住进简易工棚。时光荏苒,低矮简陋的平房和它们的主人渐渐老去,成为武汉市乃至华中地区最大的棚户区。2016年,青山棚户区居民全部搬迁新居,这一步跨越了60年。胡昇在展馆内为居民讲解青山的历史变迁 记者胡九思 摄“我以前就住这样的房子,夜晚看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二天精神抖擞地去上班。”4月22日,在位


【视频】一步跨越60年,青山绿水回来了-长江日报林世琴

青山老工业棚户区伴随新中国的建设热潮而生雷浪声。1955年起,10万大军云集青山,建设“共和国钢铁长子”武钢。“先生产,后生活”,建设者们住进简易工棚。
时光荏苒,低矮简陋的平房和它们的主人渐渐老去,成为武汉市乃至华中地区最大的棚户区。2016年,青山棚户区居民全部搬迁新居,这一步跨越了60年。

胡昇在展馆内为居民讲解青山的历史变迁 记者胡九思 摄
“我以前就住这样的房子,夜晚看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二天精神抖擞地去上班。”4月22日,在位于工人村街青和居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青山绿水红钢城新时代展馆里,71岁的胡昇在棚户旧景区域对参观者娓娓道来。
这一天是展馆“满月”的日子。作为湖北省博物馆的“001”号讲解员,胡昇10多次来这里讲解,“我在工人村棚户区生活了10多年,要把那段历史讲出来。”
胡昇,71岁,展馆讲解员
看到煤灰山
变回戴家湖

胡昇 记者胡九思 摄
1955年,8岁的我随父亲来到青山区。臧健和那时,青山区青山绿水,戴家湖的湖面上千亩,湖水清澈,夏天开满荷花,鱼虾满塘,湖边的山坡上层层梯田,种着水稻和果树。工人们围着戴家湖建工棚,我住在离湖两公里的地方。
好景不长。建钢厂要用电,1957年建了青山热电厂,意大利国家队燃烧后的粉煤灰排进戴家湖。上世纪70年代,戴家湖成了“大操场”。
昔日的戴家湖是一个满是尘土的贮灰场 青山区委宣传部供图
上世纪90年代,煤灰、泥土高出地面10多米,戴家湖改名“戴家山”。一刮风周围全是灰,一下雨,黑色的泥水流到路上。我们绕山建了堤坝,可是1998年堤溃了口,黑水横流。
2003年,国家禁止用黏土实心砖。粉煤灰是很好的制砖材料,川流不息的卡车往外运粉煤灰泰坦精钢锭,“戴家山”越挖越矮,出现好多大坑。
老百姓改造戴家山的呼声越来越高。2013年12月,总投资4.26亿元的戴家湖公园动工,2015年5月,公园开门迎客。
戴家湖从昔日的贮灰场变为绿色生态公园 记者胡九思 摄
2017年一气佳宝,戴家湖公园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非亲兄弟,堪称中国城市环境的“奥斯卡奖”,2018年还要建公园二期工程。环境越来越美,我们住着越来越高兴。
我经常梦见儿时的戴家湖。我很幸运,看见“戴家山”变回了“戴家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在这里得到生动诠释。
胡友明,71岁,棚改搬迁户
搬了10次家
住上好房子
胡友明记者胡九思 摄
我是湖北孝感人,1971年从部队转业,1972年来到武汉青山区,在武冶机修当车工,2008年退休。
我是棚改二期的搬迁户,在棚户区住了44年,2016年10月搬到青馨居之前,我在铁铺岭社区搬了9次家,每次都在棚户区,我曾经以为要在棚户区里住一辈子。
我住过的平房二三十个平方古瑞瓦特,后来老婆从农村来了徐良的照片,有了女儿,单位分了间大一点的。房子总漏雨寸头有几种,一家围着桌子吃饭,雨就滴到饭菜里。那时没有厨房,就把铁桶挖个洞,捡点柴火,在门前支锅生火做饭。

青山棚户区居民在简陋的平房生活居住 青山区委宣传部供图
那时,要是想上好一点的厕所,就走12分钟,到青王路边上的正规公厕去。要是想将就一下,就走四五分钟,到棚户区里的茅厕上。
2016年,我搬进这套60平方米的两室一厅。“我是青馨居第一批住进来的,盼了这多年宝生堂,终于住上了好房子,我打心眼里感谢党和政府。”

昔日的棚户区已变成现代化住宅楼 记者胡九思 摄
周俊芳,37岁,外来媳妇
住进电梯房
当上网格员

周俊芳 记者胡九思 摄
我现在住红钢城街临江港湾社区,是工人村街青康居社区第二网格员。我是嫁到工人村的一名外来媳妇,亲身感受到棚户区改造带给老百姓的实惠。
2001年8月,我第一次到我爱人居住的地方——工人村10村。村子的路口又窄又脏,居民拿着芭蕉扇,坐在空地上乘凉。

青山棚户区老街景 青山区委宣传部供图
当时他住的是30平方米的通间房,墙面刷着绿色油漆,好多地方都掉了漆,露出石灰,几乎没有家具和电器。
2007年6月,我被工人村街党工委聘用,有了第一份正式工作。两个月后,我被派到拆迁入户小组,登记居民信息,宣传棚改政策。作为拆迁户,我早早地签了拆迁协议,盼望着尽早住进新房。
现代化的钢城四小 青山区委宣传部供图
2009年8月,我们家和其他居民搬迁到临江港湾社区,住进电梯房。小区环境优雅胡兰畦,配套设施齐全,有幼儿园,还有健身场所,居住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感谢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让我如愿住进新房;感谢工人村街给我第一份工作。我将继续发挥我的光和热,做好社区居民工作。
章志福,36岁,留汉创业博士
事业从此起步
成创业导师

章志福 本人供图
我是江西临川人,武汉大学博士毕业后到青山创业,在青宜居社区里的虹蔚青年孵化器注册成立了武汉盛锐丰科技有限公司天控者。
4年多来,公司从初创时的3人发展到现在的40多人,拥有3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年销售额1000多万元,我成为“大学生创业导师”。这离不开青山区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
2014年,我向袁隆平院士说出杂交水稻大数据平台的想法,袁隆平院士写下推荐信,在湖北、江西、江苏等地推广,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经过自主创新,团队开辟了新农业的“禾目”模式、“禾云”云计算中心和“禾脉”农产品全过程追溯平台,消费者扫二维码就知道农产品的生产过程。

青山绿水红钢城新时代展馆 记者许巍巍 摄
现在,青山区在工人村打造“微创谷·青年主题社区”,在全市最大的公租房小区青和居拿出1092套住房给大学生创业者居住。周边建了5个科技企业孵化器和1个社会组织孵化器,助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以及民生组团建设。
桂小妹,37岁,社区书记
组织“敲门组”
服务回迁户

桂小妹 记者陈亮 摄
我是工人村街青宜居社区书记,在棚户区生活了30多年。
青宜居社区的居民回迁不久,街道、社区就发动党员志愿者和居民骨干成立“天天敲门组”,上门关爱空巢、孤寡老人,帮他们买菜做饭、陪他们聊天,调解邻里纠纷。
作为实施“红色引擎工程”的载体,“天天敲门组”已经在青山区推广。这两年,通过党建引领,打造“民生组团”,棚改回迁小区的生活配套设施越来越好。

青宜居社区的幸福食堂 记者许巍巍 摄
青宜居社区开办“社区好味到”幸福食堂,花10元就能吃到卫生可口的饭菜,解决了老年人就餐的难题。

青和居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居民服务 记者许巍巍 摄
社区里有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和一家民营医院,基本实现“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小病在家门口就可以诊疗。
这几年,工人村地区环境变美了,教育、医疗、养老等配套设施也跟上来了,人们脸上的笑容更多了。
倪红,48岁,棚改一线指挥人员
留青山绿水
记浓浓乡愁

倪红 本人供图
青山老工业棚户区主要分布于工人村、青山镇、厂前、红钢城四个街道的11个社区,占地面积6220亩,房屋总建筑面积87万平方米,居民13709户,常住人口40310人,约占当时青山区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制图 刘岩
棚改工程于2007年4月26日启动,分为两期实施,建成5个安置房小区曹德信,共计16959套、总面积110.81万平方米金汝静,已实施棚户区改造的居民全部实现回迁安置。

青山区棚改得到了中央、省、市的大量优惠政策支持,资金来源主要为国开行贷款和中央政策性惠民资金,不足部分由区里打包优质地块的土地收益作补充。两期资金封闭运行,总体收支基本平衡。
青山绿水红钢城新时代展馆图片来自美丽青山微信公众号
在棚户区改造后建成的青和居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里,青山区委宣传部和长江日报传播研究院联手打造青山绿水红钢城新时代展馆,这是群众家门口的十九大精神宣传阵地。
展馆再现红钢城工人村棚户区60年来的变化,让人感知青山绿水浓浓乡愁,传递共和国老工业基地奋斗足迹;感受“咱们工人有力量、奋斗人生才幸福”的精神,激发大家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青山江滩美如画 记者胡九思 摄
棚改实践中满足了青山棚户区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增强,进一步增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最后来听听原创歌曲《青山》
感受游子对青山的思念吧~


作者:记者李锐 通讯员彭亚楠 刘丽菲
点击图片阅读更多


属于青山人记忆的时代展馆开馆长毛狗电影,这些老物件一下子勾起了回忆
出品:长江日报融媒体 编辑:付豪 校对:辜正杰
投稿:cjrb027@qq.com

全文详见:https://bbs.6596.org/1523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