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在青霄水在瓶——禅机和书法的疑案-不熟的果实最好一、赵体字偶然看到这个帖,落款是元代大书法家赵子昂,旧纸加上比较多的印章,很容易使人?
云在青霄水在瓶——禅机和书法的疑案-不熟的果实最好
一、赵体字
偶然看到这个帖,落款是元代大书法家赵子昂,旧纸加上比较多的印章,很容易使人肃然起敬。我们暂且称它为《七绝诗帖》。
1、赵孟頫(俯音cg游麟网,低头之意)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是宋朝宗室。他的诗文冠绝时流,旁通佛、老之学,以书法名于天下;元初世祖、仁宗对他优礼有加,拜翰林学士承旨,算翰林之长。后人对他的“贰臣”身份有所诟病,大概会说天资积学、尽掩古人;字得晋唐之妙,唯病其无势耳。
但这么说却不太客观,
谢振南赵孟頫的行书没有米芾那样轩昂磊落(近似于所谓“势”),但也秀润灵动、书卷气十足,时有放逸(气宇的一种)之笔;只是传世的书作“熟而得俗态”(董其昌语),尽管落落大方,但险绝处的确很少见到。
以下是赵子昂的《归去来辞》(纵27.2厘米),可以隐约感受到“落笔如风雨”:
这是小楷名篇《汲黯传》,赵孟頫精绝、古雅、端谨的楷书(纵17.6厘米)。
2、有这样一个心得,行书作品需富于变化,行笔、结字规律性要弱被遗忘的爱,字的大小奇正写出错落、险绝才是妙笔。当然,也只有雅致、灵动的六朝风骨才支撑得起这样的激昂和遒劲。就是说抛开魏晋书法优雅、灵动、轩昂、放逸的功底、书卷气和气宇这些要素,谈变化、错落和险绝就如同无源之水,只会走入歧途甘李药业。
而赵孟頫的书法正是具备了深厚的羲献风格的底色,他行书的下笔尽管少了些?拔,还是可以归入《兰亭》风格的优雅一面,在《归去来辞》这样小的尺幅里呈现出来,尤其使人愉悦和震撼。
二、这一幅的成色
直观比较以上的书作,很难把这三幅的作者联系在一起:前面《七绝诗帖》运笔显得十分生硬,完全看不出后两幅赵字秀润、灵动的特点。我们具体分析一下这幅诗帖。
这是抄録唐代李翱《赠药山高僧惟俨二首》的第一首:
南宋宫廷画家马公显《李翱参药山图》(纵48.5厘米)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他说,云在青霄水在瓶。
以上版本取自《全唐诗》。
1、诗意
1)这是个著名的禅宗故事。时任朗州(即鼎州、今属湖南常德)刺史的李翱,欲请高僧惟俨(药山)禅师前去玄化(宣讲禅理、给人开悟),屡请不赴,便亲自前往拜谒(叶音,指进见)。药山禅师只顾阅经并不理睬,随从就提醒:“太守在此”(刺史和太守平级)。李翱看仍无动静,抬腿便走,甩了句:“不过如此,见面不如闻名。”这时候药山才说话:“太守怎么贵耳贱目呢(只信听来的却不思考)?”李翱回身拱手说:“愿闻其详,我来问道,道是什么?”药山向上一指、向下一指,说:“云在青霄水在瓶来一斤母爱。”李翱恍然大悟,云在青霄好比心中漂浮的一时烦恼,而瓶中之水才是本心,它并无波澜,只是会映射天光云影而已(以上是我的理解)。这一下主次矛盾就理清楚了,他回去就写了这首诗。
2)此外,南宋史浩(此公为岳飞平反昭雪而奔走,曾师从默照禅正觉禅师)还有一幅同样题材的画,偈(记音,指佛经中的颂词)曰“全机劈面来,贱目而贵耳跨世奇缘。便是水云间,莫道无余事。”这是对李翱那首诗的化用,说的是嘈杂的声音听得太多,不去思考领悟,烦恼自然就来了,好比刺史您怒而欲走;后两句是说,就算是明白了水云之间这番区分主次的逻辑,也别说全都参透童文红,还且有得领悟。所谓“水云间”以外的,也就是“事”字的含义。
传南宋史浩《药山李翱问答图》(纵31.8厘米)
包含如此透彻禅机的诗句,深谙佛理的松雪道人很有可能书写过,如果不是这一幅也一定还有轶于人间的笔底珍珠。
3)李翱赠与药山禅师的另一首七绝如下:
选得幽居愜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
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
据说有一天药山夜行登山丁乃竺,云开见月,便长啸一声。据说很远的百姓都听到了,天亮纷纷传扬,李翱因以作诗。
2、文字
1)帖中“练”字写成了“鍊”,应属笔误——“鍊”通“炼”甚至“链”,但不同于“练”。按理说以松雪道人的学问不可能犯这样的错误,这就使人起疑;
2)本帖把“我来问道无余说”的“说”写成了“事”,语义上也说得通,但在这首诗的语境里,“说”是指一种心得,后者却成了索然无味的过门儿。在史浩的题画中“莫道无余事”是另外一个意思,而原诗把“说”改成“事”字比较突兀;
3)原诗的“云在青霄”写成了“云在青天”,只是近义词的变化。古诗词在不同版本的书籍里个别字有出入、但语意没变化是比较常见的,这源于传抄、刻版的母本不同,以及后朝各代存在不同避讳的字。
综上,这幅《七绝诗帖》写错了一个字(“练”),有一个字(“事”)影响了意境,这两点都和大文人赵子昂不大匹配。
3、云泥之别
仔细审视这一幅号称赵孟頫的《七绝诗帖》,我把他的行楷书作《洛神赋》拿来做对照。这本《洛神赋》(文物出版社1984年10月第1版,2007年6月第7次印刷)应该是真东西。
以下均采用所谓《七绝诗帖》在前、《洛神赋》在后的形式对比分析。
1)“得”
《七绝》的“得”(左)笔法干涩;两横的运笔习惯相反,明显后者更加优雅;前者最后的一点成了平行四边形,不如后者自然;总体看,《七绝》这个帖像是硬毛笔在硬纸上写的,缺乏意韵;
2)“形”
前者一撇中段柔弱,不似后者在末端仍有控制,后者具有韵律美;赵孟頫的行楷用墨丰润,前者显然不具备这个特点;
3)“松”
赵孟頫的木字旁一横都在中段略偏上位置,这很像米芾的写法,具有瘦劲清矍的特点,不是前者这样作耸肩状;
4)“经”
前者的结体完全是败笔,我判断作者学书不超过五年,距离松雪道人的基本功还有几十年的距离;
5)“我”
对于一个书帖常见、经常用到的字,写成这样的结构、均等的笔画,实在是没有开窍;
6)“道”
前者运用这样的走之底并不协调,缺乏书法古雅之美;赵体走之底经常这样写:如图二、图三;
7)“无”
前者是有运笔虚的缺点,而且这个字使人有种不安感,原因是笔画位置不对、提按缺功夫、审美没见识;后者一看就很舒服,原因是笔画到位、提按自然,充溢美感;
8)“云”
前者在后者面前,我已经无话可说了,一看下笔就知道作者没正经练过字;
9)“在”
前两个都是此帖上的,一横写作骨头状,是很失败的用笔;后者选自《兰亭帖》,放在一起高下立判;
10)“水”
前者右部显得突兀、出格,谈不上美感;后者虽非尽善尽美,但下笔都见功夫;
11)“瓶”
这个字不常用执竿入城,前者行笔是排笔的写法,没有毛笔特点,所以怀疑这是当代人恶搞的作品;后者取自《中国书法大字典》里的金代《草书韵会》,以作对比;
12)“问”、“来”和“事”
“问”字属于写到一半忘了怎么收,才会留下诡异的眉心一点;
“来”字头重脚轻,运笔没有变化,也毫无韵味;
“事”字是用草书写法,却写得干瘪畸形,行笔也犹豫,不了解草书的人却会以为很厉害,这也是草书容易蒙人的地方。草书是从一个个端谨的字演化而来,每一步都注入审美的意趣,这个演化过程几乎由汉魏晋的草书大家创建完毕,已经没有创新空间了,就算有也不是一般智力的人所能承载。请看草书的“事”字应该怎么写,笔笔有生命:
13)款识(志音,指书画的题名)
前者(黄色)款识来自这幅《七绝》,“为”字相差后者很远多维网,“书”的横划过于欹斜,下面的“曰”过小、过歪,不是赵字的写法;
前者“子昂”的“子”,上部过小、从勾到横的连笔过重,即没有提按;“昂”上部瘦小且没有得到下部弥补,使得上下分家;但这二字,好歹是全帖最像赵子昂的两个字了。
后者两条灰色截图都来自《洛神赋》,润泽、秀气而灵动翠小西。
三、结论
综上所述,从笔法和结体上看,这幅《七绝诗帖》一定不是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的书作。书法讲“学识才”的配合,即基本功、书卷气和气宇的综合评价顾中发。这一幅运笔属于初级,基本功还很弱,书卷气和气宇都还谈不上,假冒赵孟頫实在是勉为其难。
一般而言,大师的佳作中字数即便很多也极少有败笔,比如《兰亭帖》就是;一幅三十余字的书作,几乎每一个字都有败笔、还落名人款的,的确不多见。
正在故宫展出的《齐白石制印展》有一枚“有眼应识真伪”。对于这位落“子昂”款的书法爱好者而言,这枚印章似可以看穿心思。
四、我写这首七绝,凑个趣。
草圣的绝学
用笔与结体
小字大字辩证法
无题及外一首
怎样签好名字
临窗刻镂(14)——医和药
等闲识得东风面——字如其人
“横滨十八铲”
敬请关注本公众号:不熟的果实最好
全文详见:https://bbs.6596.org/1365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