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鸥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浏览: 416

云南历史八大古国之一 哀牢国-潘氏影业在我们云南,有一个连本土居民都不太熟知的老一辈说法,叫做“傣彝不分家”,就是说傣族和彝族是同宗同源


云南历史八大古国之一 哀牢国-潘氏影业
在我们云南,有一个连本土居民都不太熟知的老一辈说法,叫做“傣彝不分家”,就是说傣族和彝族是同宗同源的,这是为何?青铜时代的云南,城邦国林,相对自由的土壤环境下,类似中世纪北欧的半城邦半游牧的特色华夏骑士文化出现了。这里虽然山峦林立,却是东方为数不多的骑士文化发源地之一,为何?之后几期给大家一一据史料解答。
云南历史上的八大神秘古国
(一)勐卯古国 (二)句町古国
(三)古滇国 (四)哀牢国
(五)南诏王国 (六)大理国
(七)果占璧王国 (八)自杞国
今天先来看看这个神秘古老的国度——哀牢国。
立云南在滇西,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哀牢国”。距今约2400年前,在怒江区域曾崛起过一个支系庞杂的族群“哀牢夷”,他们创立了一个神秘的古国--哀牢国。因为哀牢国盛产大象,那里的人又喜欢骑大象,所以哀牢国又称为乘象国。哀牢国远离中国正统,一直到西汉时期才被汉武帝发现,发现之后,汉武帝曾想派军队征服哀牢国,但很不幸,打了几次都吃了败仗,这估计让征服强大匈奴的汉武帝留下了不小的遗憾。 柳貌,古哀牢国九隆王传人。公元1世纪中叶在位,为保山历史上一位关键时期的关键人物。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


距今约2400年前,在怒江区域曾崛起过一个支系庞杂的族群“哀牢夷”边戎,他们创立了一个神秘的古国--哀牢国。因为哀牢国盛产大象,那里的人又喜欢骑大象,所以哀牢国又称为乘象国。哀牢国远离中国正统,一直到西汉时期才被汉武帝发现,发现之后,汉武帝曾想派军队征服哀牢国,但很不幸,打了几次都吃了败仗,这估计让征服强大匈奴的汉武帝留下了不小的遗憾。

柳貌,古哀牢国九隆王,公元1世纪中叶在位,为保山历史上一位关键时期的关键人物。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柳貌率众人77邑王、5万余户、55万多人举国“内附”—主动加入中华民族行列,从而使古代保山由奴隶社会一步跨入了封建制的门槛。汉王朝则因势利导,借此机会将郡县治推行到“东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的整个哀牢地,并设永昌郡统一管辖。为彰柳貌内属之功,汉明旁给他颁赐了性质、字体类同于汉武帝所赐“滇王之印”的“哀牢王章”,并举行盛大宫廷庆典。

哀牢国出土的青铜器
哀牢古国由于历史久远,地上文物早已荡然无存,只有一些与之相关的地名、山水和后人根据传说修建的景点,隐约透出点远古岁月的信息。彝族和傈僳族以及部分傣族分支,就是哀牢国的“濮人”贵族后裔化。
“哀牢”,为傣/泰语“哀隆”转译。公元前5世纪,澜沧江、怒江中上游地区的傣族部落小国以“勐掌”(意为“象国”、汉译“乘象国”)为中心组建联盟国家,“勐掌”首领成为整个联盟国家的共主,各国百姓称其为“诏隆”(意为“大王”、汉译“九隆”),各国首领称其为“哀隆”(意为“大哥”、汉译“哀牢”);“勐掌”也因此被各国称为“勐达光”(意为“中央之国”)。这个联盟国家被同时期的汉文典籍根据国王的“哀隆”之称、音译记录为“哀牢国”;后期的傣文典籍则将这个联盟国家记述为“勐达光”(即“达光国”)。
“哀牢国”或“达光国”,是傣族先民在怒江、澜沧江流域地区建立的联盟国家。公元69年,哀牢王柳貌率77个属地邑王、5万余户、55万多人归附汉朝;公元76年,哀牢王类牢与汉朝决裂,起兵反汉;公元77年,哀牢王类牢反汉失败后,其残余势力西迁、另组联盟国家“掸国”。
哀牢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文化发达、物产丰富、民族众多,是云南历史上文明古国之一,开国之王为九隆(傣语发音为“召隆”),历时四百多年,大约形成于公元前五世纪左右,公元69年归附东汉,以其地设永昌郡。哀牢国鼎盛时期,疆域辽阔,号称东西3000里,南北4600里,国土约138万平方里,范围大半与东汉所设全国第二大郡的“永昌郡”辖地基本一致,即东起哀牢山脉,西至缅北敏金山,南达今西双版纳南境,北抵喜马拉雅山南麓。
学家考证
编辑
哀牢国的中心地保山,是云南重要的人类起源地之一。这里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素有“保山气候甲天下”的美称,是人类生存繁衍的一片乐土。在该地区的某煤矿出土了一具完整的古猿下颌骨化石,经鉴定迄今约400-800万年,化石颌骨形态从齿弓到齿类都具有从猿向人转化的显著特征。此外,考古专家还发掘了蒲缥塘子沟旧石器遗址,找到了现在已发现的最早的哀牢先民——蒲缥人。蒲缥人距今约8000年,属于云南早期智人。
哀牢国是由最初的哀牢部落发展而成的。随着哀牢王国的形成和不断扩大,国内杂居了许多民族,哀牢民族就不再单指原来的哀牢部族,而包括了哀牢部落在内的所有“国民”。哀牢国鼎盛时期的人口,仅从有史记载的两次内附统计看,就达到了54660户,571370人,这在当时确实是一个很大的人口数字。
肥沃的土地,充沛的水源,宜人的气候,丰富的矿产,茂盛的林木,种类繁多的动植物,为哀牢人民的生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据《华阳国志》和《后汉书》记载,这里“宜五谷蚕桑”,“出铜、铁、铅、锡……”尤多珍奇宝货如黄金、光珠、琥珀、翡翠、水晶、玛瑙……并有孔雀、犀、象、轲虫、食铁貊兽和说话的猩猩等。另外,还有“节相去一丈,围三尺余,受一斛许”的大濮竹等。这里最有名的工艺特产是桐华布和兰干细布,就是优质苎麻细布,其华美有如丝织品中的彩色大花绫锦;桐华布则是用木棉织成的洁白不污的布。这两种布产于哀牢,经蜀贾转手贩运鼬佐吧,被张骞误称为“蜀布”,秦汉之际就已远销南亚和中东,被人称为“东方一绝”。
哀牢古国由于历史久远,地上文物早已荡然无存,只有一些与之相关的地名、山水和后人根据传说修建的景点,隐约透出点远古岁月的信息。
无论是石器文化、青铜文化,还是耕织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婚姻俗丧葬文化和音乐、舞蹈等民族民间文化,哀牢国都十分丰富而独具特色,但古籍记载少之又少,仅《华阳国志》和《后汉书》略有记述。当前俄勒冈之旅,哀牢文化研究已取得了重大突破,一些专著、专论相继问世,哀牢文化作为以保山为中心的哀牢故地历史文化的源头,已透过岁月的沉沙露出远古的辉煌。
哀牢传说
编辑
在傣族民间,还流传着很多关于哀牢的传说,其中,有一个关于哀牢开国君主的传说,大意是:
哀牢群山中的傣族
有一妇人名沙壶,因到江边捕鱼,触沉水而怀孕,生下十个儿子。后沉木化为龙作人言问“我的儿子何在”?九子惊走,独幼子不去,背龙而坐,因而取名九隆。九隆长大后,雄桀出众被推为王。当时有一妇人,名叫奴波息,也生有十个女儿,九隆兄弟皆娶以为妻,子孙繁衍,散居溪谷。九隆死后,世世相继,分置小王。
据说,遗留在哀牢群山中的傣族(绰号:花腰傣)就是九隆兄弟中的一支 。
司马迁的《史记》中曾记录有,古哀牢国分布于当今的云南及大理一带。

一、有关古哀牢国的传说
之所以将古哀牢国称为龙之国,是因为相传在遥远的古时,哀牢山下有一个妇人。一天,这个妇人与往常一样来到江边捕鱼,无意中碰到了江水中的一个沉木。于是回家后便有了身孕苍河白日梦,后来其生下了10个儿子。此时,妇人碰到的沉香变为了一条巨大的龙。这条巨龙出现在水面后,问妇人你为我生的10个儿子在哪里?此时,十个儿子中只有小儿子在听到声音后留在了原地,其他9个儿子都被吓跑了。由于小儿子背对着巨龙,所以巨龙便舔了他的背部。因而其得名为背坐,又因当地口音便成为九隆。后来10个兄弟结婚成家逐渐繁衍便有了昆明部落,即为古哀牢国的族人们。因为,九隆被父亲舔过,所以其被推举为这个国家的首领,又因是龙的儿子。所以,古哀牢国也被称为龙之国。

二、历史上的古哀牢国
而根据考古可得,古哀牢国的昆明族人在这个神话传说前便已经生活在云南大理一带了,是从九隆氏繁衍而来的。换而言之,昆明族的先人为九隆氏。而古哀牢国在战国时期即公元前300多年时才出现,至此一直到汉代消亡了。
事实上,古哀牢国内并非只有昆明族一个民族。其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而且也并非如《史记》中所记载的那样落后,而是一个相对于当时农业较为发达的国家。

到了公元前109年时,当时的汉武帝发兵攻打了古哀牢国,并将其纳入到了汉朝的统治范围内。古哀牢国养精蓄锐,到了光武帝时,当时的古哀牢国王贤栗开始出兵攻打哀牢国与汉朝边境无性恋者。说也奇怪,贤栗屡战屡败,同时天出异象。甚至,古哀牢国战死的六候王也被老虎挖开墓穴给吃了。
由于古时人们对于神明有着一种崇拜,所以当时古哀牢国的国王认为这是上天在惩罚自己的行为。而汉族则是天所庇佑的国家,进而归顺了汉朝。而后经过多年发展到了公元69年古哀牢国发展到了189万人,规模位列当时东汉各郡第二位。同年,东汉在此新建了永昌郡。

三、古哀牢国的神秘消失
当时,东汉帝为表彰当时古哀牢国王柳貌攻绩,赐予其“哀牢王印”。可惜的是,至今人们也未发现“哀牢王印”。这之后不久即公元76年时,古哀牢国突然间神秘的消失了。按时间计算,古哀牢国从出现到消失不到百年。也就是在其被设为永昌郡后的7-8年间便突然消失了,而原因则是当时的哀牢王类劳与郡守发生了争执。进而一怒之下反了东汉,可惜最终被东汉所击败。哀牢王类劳在战争中被杀死,至此再无人继位哀牢国王,古哀牢国也就此消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永远的消失了。史说哀牢
编辑
哀牢归汉
柳貌珍爱生命的故事,古哀牢国九隆王传人。公元1世纪中叶在位,为保山历史上一位关键时期的关键人物。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柳貌率众人77邑王、5万余户、55万多人举国“内附”—主动加入中华民族行列,从而使古代保山由奴隶社会一步跨入了封建制的门槛。汉王朝则因势利导,借此机会将郡县治推行到“东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的整个哀牢地,并设永昌郡统一管辖。为彰柳貌内属之功,汉明帝给他颁赐了性质、字体类同于汉武帝所赐“滇王之印”的“哀牢王章”,并举行盛大宫廷庆典。
“哀牢”是什么?
“哀牢人”的后裔傣族把气味读作“哀”,把酒读作“牢”。如此,“哀牢”就是酒的气味或酒气。
“哀牢人”的后裔傣族也有把“哀”作为“老大”的意思,傣族男性的老大一般都叫“哀XX”,那么“哀牢”就应该是一个人名。史籍记载的哀牢国国王世系中也有一个国王叫“哀牢”。
《后汉书·哀牢传》说“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贤栗等遂率种人二千七百七十,口万七千六百五十九,诣越西太守郑鸿降,求内属,光武封贤栗等为君长,自是岁岁来朝贡。”“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哀牢王柳貌遣子率种人内属,其称王者七十七人,户五万一千八百九十,口五十五万三千七百一十一;西南去洛阳七千里,显宗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县碧甃沉。”可见,哀牢是“种人”两只恋人,即是一个族种。
《史记》里的哀牢国
在《史记》里,没有“哀牢国”,也没有“哀牢”字样。但《史记》确有记载:“……滇王尝羌乃留为求道,四岁余皆闭昆明(今云南大理),终莫能通。然闻其西可千余里,有乘象国,名曰滇越,而蜀贾奸出物者或至焉。”滇国已经确认是在滇池一带,从滇池往西千余里,刚好就是今天的保山,即哀牢国。以此推论,“乘象国”即是“哀牢国”。
《史记》里连“夜郎国”也提到了,为什么会没有“哀牢国”或“哀牢”字样呢?按常理,“哀牢”只要是客观存在,他不可能不知道,所以只有一种可能,把哀牢国当成“乘象国”了。
《续汉书》中的哀牢王国
《续汉书》为西晋司马彪所编撰,其中《郡国志·永昌郡》说:“永昌郡,八城,户二十三万一千八百九十七,口百八十九万七千三百四十四。不韦出铁,嶲唐、比苏、楪榆、邪龙、云南、哀牢(永平中置,故哀牢王国)、博南(永平中置),南界出金。”
“哀牢王国”出现于释义中,且仅为哀牢一城的释义,因此,仅可认定置哀牢县前,哀牢王住处在彼,即首邑,为部落联盟首领所在。
《华阳国志》乃东晋人常璩所编撰,其中对“哀牢”和“哀牢国”所说甚多。
《南中志·永昌郡》中记述了“九隆”传说、南击“鹿茤”、贤栗归汉、柳貌归汉等,较为系统。
《南中志·永昌郡》说:“永昌郡,古哀牢国。”另说:“哀牢,山名也。”使今之“哀牢山”与古之“哀牢国”关系弄得有些复杂化,今之研究者往往只能强圆其说,却难于服人。
《南中志·永昌郡》明确地说“哀牢”人是“种人”,即一个族种;其国家体系不健全,“分置小王”,如部落长,因此,先归汉的贤栗是“王”,后归汉的柳貌也是“王”,但贤栗所率人口仅一万多人,是小王,柳貌之下有“称王者七十七人”,人口“五十五万三千七百一十一”,显然是个“大王”(部落联盟首领)。
《南中志·永昌郡》说,孝武时,度兰沧水(澜沧江)以取哀牢地,置嶲唐、不韦二县,哀牢转衰,加上柳貌归汉后置了哀牢、博南二县,“哀牢国”就有了一个全貌:“哀牢”地面上一共设了四个县,约为《史记》中的“同师”和“嶲”两个地方。
《南中志·永昌郡》中有一个说法:“其地东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南中志·永昌郡》只说哀牢归汉,不说哀牢反汉,故此说法还需论证。
《后汉书》亦有哀牢国
《后汉书》为南北朝时宋人范晔所编撰。书中,《哀牢传》亦有“九隆”传说、南击“鹿茤”、贤栗归汉、柳貌归汉等,并有柳貌归汉后七年,哀牢王类牢即反的记载,显得更为全面和客观真实。
《后汉书·哀牢传》使“哀牢”有了一个完整的形貌:哀牢人住在今保山、昌宁、施甸、永平、云龙等地,没有建立完善国家体系,各部落长均称王,部落联盟首领亦称为王。汉武帝时,(公元前109年)取了保山、昌宁、施甸等地,设了嶲唐、不韦两个县,哀牢的元气受伤,因此转衰;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哀牢王柳貌归汉,显宗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县;建初元年(公元76年),哀牢王类牢反汉;二年(公元77年),平判。
《楚宝·哀牢国考》:
哀牢,夷者。其先有妇人名沙壹,居于牢山,尝捕鱼水中,触沈木若有感,因怀孕十月,产子男十人。后沈木化为龙出水上,沙壹忽闻龙语曰:若为我生子,今悉何在?九子见龙惊走,独小子不能去,背龙而坐。龙因舔之其母,鸟语谓背为九,谓坐为隆因名子曰:九隆。及后长大诸兄,以九隆能为父,所舐而黠,遂共推以为王后,牢山下有一夫一妇,复生十女子,九隆兄弟皆娶以为妻。后渐相滋长,种人皆刻画其身象龙文,衣着尾,九隆死,世世相继,乃分置小王,土地沃美,宐五榖虫桑知染采文绣蜑布列瑟侬,毲帛疉兰干,细布织成文章,如绫锦,有梧桐木华,绩以为布,幅广五尺,洁白不受垢,污先以覆亡,人然后服之,其竹节相去,一丈名曰濮。竹出铜铁铅锡,金银光珠,虎魄、水精、瑠璃、轲?、蚌珠、孔雀、翡翠、犀象、猩猩、貘兽。
圣楷按:貘音陌白,豹也,状颇似熊苍,白色白乐,天有貘屏,赞序云貘者,象鼻,犀目,牛尾,虎足,生南方山谷中,寝其皮,辟瘟,图其形辟邪,予旧病头风,每寝息常以小屏卫其首,适遇画工,偶令写之山海经云,此兽食铁与铜,不食他物。又按,哀牢卽今云南永昌府姚州卽今姚安府。
考证结论
编辑
1、《史记》里没有“哀牢国”,是因为当时的汉朝尚未接触到哀牢人;
2、《续汉书》中有了“哀牢王国”之说,是因为当时已经接触、并了解到哀牢人;
3、《华阳国志》中把“哀牢国”记述得已经较为全面,但只提归汉不提反汉,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汉朝的名誉;
4、《后汉书》中不仅说了哀牢归汉,也说了哀牢反汉(归汉七年即反),显得较为真实;
5、“哀牢”应为记音,即用汉字对古代傣族先民语言的记音。
云南历史上的八大神秘古国
(一)勐卯古国 (二)句町古国
(三)古滇国 (四)哀牢国
(五)南诏王国 (六)大理国
(七)果占璧王国 (八)自杞国
云南历史上的八大神秘古国历史详情:
(一)勐卯古国

据傣族民间传说,早在公元前6世纪初,南卯江(瑞丽江)河谷已建立了若干部落联盟。
东周灵王十四年(公元前558年),傣族首领混鲁(根仑)、鲁赖(根兰)两兄弟统一了南卯井河谷,首建 “勐卯果战壁”王国,俗称“勐卯王国”。
傣族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历史故事:距今3000多年前,傣族王子召武定落难原始森林,天赐他一把琴,弹起这把琴,林中所有野象就会召之即来,听从琴王的指挥。于是召武定在象队的帮助下,打回勐卯,夺取了果战壁王国的王位。
有史学家认为:公元前122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探寻到的“滇越乘象国”就是“勐卯果战壁王国”。《史记﹒大宛馔》和《史记﹒西南夷传》中均有记载:“然闻其西千余里有乘象之国名曰滇越”。《马克·波罗游记》中的记录为“金齿国”。
(二)句町古国

句町是春秋战国时代由部落联盟发展而成的一个古老国家;汉武帝时内附,以其地置句町县,汉昭帝时封其首领毋波为王;该王国的辖区包括滇东南和桂西,即今文山州全部、红河州中东部,以及玉溪市、曲靖市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的一些地区;其“国都”在今广南莲城。
在中国历史上,从公元前221年的秦朝初期或之前到东汉初期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曾经有一个名为句町的古国存在过,这在史学界已早有定论。句町是由九个原始部落、部族或联盟所组成的国家,句町国的辖区区域和各部落、部族或联盟的区域是一致的,其辖区范围应是今云南东南部、贵州西南部,广西西部即右江上游、交趾(今越南)北部较为广大的地区。 句町国的治所都城最终应在今广西西林县的普合。其主体民族为壮傣民族先民;该王国属于奴隶制社会;由于能够大量制造和广泛使用青铜工具和武器,因而农业经济发达、军事力量强大、社会文化繁荣,在历史上与郡县并存了583年。
“町”字有红、血亲或联盟的含义,这跟壮族尚红有关。今西林壮族中仍保留有红糯米、花糯米节德布佳达,一年四季月月有节甚至一月几个节的情况,还有祭龙,正月初一打鸭祭,看鸡卦问吉凶等不胜枚举的传统民俗活动。
句町古国的文化特色是融合性的,兼有中原文化、南越文化和滇文化的特点,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交融作用。
(三)古滇国

两千多年前,云南抚仙湖畔有一个古国
存在时间 公元前278年——115年
国家领袖尝羌
公元前298年—公元前263年,楚将庄蹻率领一支队伍到达滇池地区,其目的是征服当地人归附楚国,后因归路被秦国所断,就留在滇池地区,建立古滇国,都城在今晋宁县晋城。
公元前109年,汉王朝发兵到滇国,以武力威慑滇国,滇国归汉。汉王朝在今晋宁县等地区设益州郡,汉王赠滇王“滇王之印”,从此滇池地区被纳入中央王朝版图。
公元225年,诸葛亮为平定孟获等南中大姓的叛乱而南征,这年秋天,三路大军在滇池地区会合,平定了南中4郡,改益州郡为建宁郡。
公元763年(唐朝广德元年),南诏王阁罗凤到达昆明地区,认为昆明一带“山川可以作藩屏,川陆可以养人民”。于是在公元765年,令其子凤迦异在昆明建拓东城,拓东城成为南诏用以控制南面的交州和东面的曲靖等地的东都,后来拓东城改称为东都,后来改为鄯阐城。
公元10世纪至13世纪初,(宋代)大理国前期,大理国在今昆明地区设鄯阐节度,其辖境略与南诏时期的拓东节度统治区域相同,其境界与元代中庆路范围相同。大理国时期鄯阐府、巨桥(今昆明)属高氏世守之地。
公元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军进攻云南,攻克大理城。大理国王段兴智逃到昆明。公元1254年,兀良合台率军攻克昆明,擒获段兴智。公元1273年6月,以平章政事赛典赤行省云南,1276年赛典赤把军事统治时期所设的行政中心迁到昆明,从此昆明正式成为云南省省会。
赛典赤多次兴修水利,并建松华坝。
公元1381年8月,朱元璋调集30万军队,以傅友德为统帅,蓝玉、沐英为副将,向云南出兵征讨。12月,明军于白石江败元军,蓝玉、沐英攻进昆明。梁王逃到晋宁跳滇池自杀,明军进驻昆明白首穷经。1389年,沐英入京拜见朱元璋,回滇时带江南军民百万到云南屯田。1392年至1398年,沐春又移南京人口30余万入云南。
公元1647年,农民起义军大西军在李定国、孙可望、刘文秀、艾能奇的领导下抵达昆明。四将军在昆明统治了一段时间。1655年,李定国把永历帝护送到昆明,拥永历为帝,在昆明五华山建皇宫。
公元1658年12月,清军分三路进攻云南,李定国拥永历帝逃入缅甸。吴三桂于次年攻占昆明。1662年,为向清示好,缅王猛白缚送永历帝给吴三桂,永历被吴绞死。1673年,吴三桂起兵反清,1681年清军镇压了吴三桂叛军。
李家山——古滇国中心
新世纪伊始,江川县李家山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家山为什么会获此殊荣,让我们看看作者所知的一部分资料:
1972年春,在李家山发掘战国至东汉古墓27座,出土文物1300多件,闻名遐迩的牛虎铜案出土于24号墓。这次发掘虽然是在“文革”中,但是发掘一公布,就轰动了海内外。1989年江川县人民政府将李家山公布为江川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1年隆冬至次年初夏,又对李家山进行大规模发掘,发掘古墓50余座,出土文物2000多件。1993年1月,李家山发掘被国家认定为1992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1993年,中国文物精华展在上海举行,国家文物局指定云南省送展李家山文物。“十一”国庆,李家山15件(组)文物被置于上海博物馆显著位置展出,又一次轰动海内外;
1993年11月,李家山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行内人都说,北有马踏飞燕,南有牛虎铜案。1999年,李家山出土的牛虎铜案赴美国巡展,其保险金额达1000万美元;在我省被定为国宝级的5件文物中,李家山有2件。
据专家探测,李家山大约有古墓200余座陈曼青。仅从已发掘的80余座来说,其青铜器数量之多,文物价值之高;其表现形式之特,文化内涵之深;其制作之精,工艺之绝,在当今也属罕见。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李家山埋藏着古滇国的灿烂文明!
(四)哀牢国

政治体制:邦联制
国家领袖:九隆、哀牢、柳貌等
即傣族史籍中记载的“达光王国”,是傣族先民在怒江-澜沧江流域建立的部落联盟国家。
达光王国最早与汉朝有接触的国王叫“哀牢”,因此,汉史就把达光王国称作“哀牢国”。又因达光地区的百姓善骑大象,生活环境又与汉朝南方的越人相似,被汉朝误以为是越人的一支,把达光王国也称作“滇越乘象国”。
哀牢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文化发达、物产丰富、民族众多,是云南历史上文明古国之一,开国之王为九隆,历时四百多年,大约形成于战国中前期,公元69年归附东汉,以其地设永昌郡。哀牢国鼎盛时期,疆域辽阔,号称东西3000里,南北4600里,国土约138万平方里,范围大半与东汉所设全国第二大郡的“永昌郡”辖地基本一致,即东起哀牢山脉,西至缅北敏金山,南达今西双版纳南境,北抵喜马拉雅山南麓。
经专家考证:
哀牢国的中心地保山,是云南重要的人类起源地之一。这里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素有“保山气候甲天下”的美称,是人类生存繁衍的一片乐土。在该地区的某煤矿出土了一具完整的古猿下颌骨化石,经鉴定迄今约400-800万年,化石颌骨形态从齿弓到齿类都具有从猿向人转化的显著特征。此外,考古专家还发掘了蒲缥塘子沟旧石器遗址,找到了现在已发现的最早的哀牢先民——蒲缥人。蒲缥人距今约8000年,属于云南早期智人。
(五)、南诏王国

南诏王国(738年—902年)是八世纪崛起于云贵高原的古代王国,由蒙舍国首领皮罗阁于公元738年建立,902年亡于权臣郑买嗣。
唐初洱海地区部落林立,互不役属毛驴县令,其中有六个较大部落,称为六诏。分别是: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蒙舍诏。蒙舍诏在诸诏之南,称为“南诏”。在唐朝的支持下,南诏先后征服西洱河地区诸部,覆灭其他五诏,统一了洱海地区。
在南诏,以往的昆明蛮、云南蛮、哀牢蛮、西洱河蛮、僰、汉等族群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区域,在长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交往中,相互交流,相互融合。
阁逻凤遣将军杨牟利率兵胁迫西爨迁徙到太和城西南的永昌城(保山县),凡徙二十余万户。河蛮与西爨同为白蛮,徙居永昌,可以增加南诏的实力。西爨征服乌蛮(东爨),徙居后,乌蛮得自立,南诏国王世世与乌蛮通婚姻,让乌蛮徙居西爨故地。
(六)大理国

大理国(937年-1094年,1096年-1253年,白语:Dablit guaif)是中国历史上由白族在中国西南边陲一带建立的政权。全国尊崇佛教,历代国君多于暮年禅位为僧。
公元937年,后晋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合洱海地区贵族高方、董伽罗灭大义宁国,定都羊苴咩城(今云南大理),国号“大理”,史称“前理”。疆域覆盖今中国云南、贵州、四川西南部,以及缅甸、老挝、越南北部部分地区。公元1095年,宰相高升泰篡位,改国号“大中”,翌年薨逝归政段正淳,史称“后理”。公元1253年,黄艺明大理国被蒙古帝国所灭,原大理国君段兴智被任命为大理世袭总管。
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元朝在云南等地置大理路、建行中书省,加强了统一政权对西南边陲的统治。
段思平建国,祖籍大理喜洲,始祖段俭魏。唐朝天宝战争中,大将军段俭魏大败唐军,为南诏国立下赫赫战功,被南诏国王蒙阁罗凤擢授为清平官,传六世至段思平。段思平初为幕览(小府副将),由于武艺超群,才干出众被提拔为通海节度使,成为统辖一方的大将。当时社会正处变革中,南诏政权走向末路,先后被郑买嗣的“大长和国”、赵善政的“大天兴国”和杨干贞的“大义宁国”取代。这几个政权存在时间大都很短,相互更迭难免一番杀戮,使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大理亡国
段祥兴继位于多事之秋,宋淳佑四年(1244年),大蒙古国出兵临关,远征大理,段祥兴派大将高禾出战,战死九河,南宋还专派使节到大理凭吊。段祥兴很不幸,碰上蒙古人南侵而攻不下四川,来攻打大理,大理的军队打了败仗。而他这不幸中又有万幸,大理没有因为失败而立即灭亡,蒙古军因大汗窝阔台的死而退兵。
(七)果占璧王国

果占壁王国,是傣族先民在伊洛瓦底江上游地区建立的古代奴隶制国家,分为前果占壁(567-762)和后果占壁(954-1254)两部分。
果占壁王国是同时期众多傣族王国中最强的一个国家,由于傣族中另一个王国蒙舍国(南诏)的崛起,果占壁王国(前果占壁)被蒙舍国吞并,蒙舍国被汉族权臣篡夺后,果占壁王国(后果占壁)又再次出现。
公元六世纪中期,达光(掸)王国日渐衰落,国内地方势力开始膨胀,南部又有骠人不断侵扰,达光(掸)王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境况。位于达光(掸)王国北部的混鲁、混赖兄弟趁机脱离达光(掸)王国,于公元576年,在勐卯(瑞丽)称王,建立“果占壁王国”(即“前果占壁”)。
公元586年,骠国大举北征,达光王国土崩瓦解,混鲁、混赖兄弟也趁乱兼并达光王国各部,迅速向四周扩张,西南的阿瓦、勐莱、勐养等地,东南的景栋、南奔等地,尽被果占壁占领,傣族的势力中心也由伊洛瓦底江沿岸的蒲甘姆向北转移到瑞丽江河谷平原。
(八)自杞国

自杞国,1100~1260年,是南宋时期滇东、黔西南地区的一个以“乌蛮”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政权。1100年,自杞建立,至1260年为蒙古所灭,鼎盛时其疆域北至曲靖,南达红河,西抵昆明,东到广西红水河。
自杞国历代君主
帝王 年号 年代起止自杞 ----(37) 1100~1136年阿唯 ----(23) 1136~1158年阿巳(摄政) ----(4) 1158~1161年阿谢 乾贞(30) 1176~1205年阿摩 ----(36) 1205~1240年郍句 ----(21) 1240~1260年
自杞国是由彝族先民东爨乌蛮阿庐部落中的弥勒、师宗二部建立的。
明天启《滇志》载:“爨蛮之名,相沿已久,其种类甚多,有号卢鹿蛮者,今讹为罗罗,凡黑水(红河)之内,依山谷险阻皆是”。居于泸西地区的阿庐部,系卢鹿蛮之裔,为唐时乌蛮七大部落之一。《方舆汇编·广西府(泸西)山川考》云:“阿卢山,在城西三里,广四十里,南接弥勒,北跨师宗,旧为阿卢部”。阿庐部之后为弥鹿部。《元史·地理志》卷六十一载:“广西路,东爨乌蛮弥鹿部所居,唐为羁縻州,隶黔州都督府,后师宗、弥勒二部浸盛,蒙氏、段氏莫能治”。《广西府志》载:“唐为东爨乌蛮弥鹿部所居,大和间(827-835)南诏蒙氏并其地,宋时析为师宗、弥勒二部,大理段氏莫能制”。《泸西县政务志》载:“东爨各部落分别散居林谷,内部长期保持着自己的氏族组织,部落与部落之间并不互相并吞,往往是部落发展壮大后,分裂出另一部落,散居到邻近的地方去”。《广西府志·师宗州》载:“宋时,爨蛮居岩浪,其后有师宗居匿弄甸,号师宗部”。《元史·地理志》载:“昔些莫徒蛮之裔弥勒得郭甸(竹园)、巴甸(弥阳镇)部笼而居之,故名其部曰弥勒”。师宗、泸西、弥勒这一流水,便用前辈部落首领弥鹿的名字命名,称为“弥鹿川”。
弥勒、师宗们是何时代人?宋人王溥《五代会要》卷三十《南诏蛮》条在天龙二年(公元927年)西川奏闻之后,有200余字的一段十分金贵的补叙,文中提到督爽大长和国(此时南诏国已亡,郑买嗣夺蒙氏位建立了大长和国)宰相布燮上唐皇帝舅奏疏一封,其后列督爽陀酋、忍爽王宝、督爽弥勒等所著转韵诗十联,有类击筑词,诗中颇有思本朝姻亲之意,语亦不逊。弥勒的封号与宰相并列,可见,五代时的弥勒已是个风华正茂、踌躇满志、文韬武略皆备,敢于向大唐公主求婚,做中原皇帝乘龙快婿的大英雄了。
十年后(公元937年),“通海节度史段思平借兵于东方乌蛮三十七部,众十万,会于石城(曲靖),以董迦罗为军师,所向皆克,遂攻进大理”(古蔚《南诏野史》)。在这次推翻大义宁国的战争中,阿庐部落中的弥勒部、师宗部、吉输部均已参加,并成为三十七蛮部中强健的一员,从而为自杞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于是,云南史学界权威尤中教授在《中国西南民族史·自杞国》中说:“自杞国是些莫徒蛮之裔弥勒部建立的。”
(本文部分内容原载于百度百科,百科上那篇也是协会小编所整编,已口头授权使用)
全文详见:https://bbs.6596.org/13569.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