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鸥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浏览: 199

二十四史:吹嘘古希腊科技文化,也是不要脸-生民无疆 “专家”们吹嘘古希腊科技文化发达,说的全是另一种“何不食肉糜”的昏话。 古希腊人要想??


二十四史:吹嘘古希腊科技文化,也是不要脸-生民无疆
“专家”们吹嘘古希腊科技文化发达,说的全是另一种“何不食肉糜”的昏话。
古希腊人要想不饿死,先得有粮食。没有粮食,便只能“何不食肉糜”了。
古希腊人要想玩科技文化小鸭五笔,首先得有发达的学校教育。没有学校教育作支撑的科技文化的古希腊故事,也是由“何不食肉糜”的智商编出的神话。
古希腊人办学校?曾经有过“柏拉图学园”?
请问:“柏拉图学园”有教材吗?要有教材,首先得有文字啊!
关于人类历史上,是否真的有过“古希腊文”,我在《原创古希腊有通用文字和普通话吗?》已经探讨过了。
也许是看到中国有个至圣先师孔子,于是,洋大人编出了一个“柏拉图学园”。
孔子办学,传承“六艺”,诞生了《论语》、《春秋》、《尚书》、《诗经》等等,这些著作及其《春秋三传》、《孔子家语》之类,不绝于史地有序传承了二千多年。
不知是没有教室、没有教材、没有文字,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古希腊人热衷于林间漫步侃大山地教育学生。
这里,我们暂且假设:“柏拉图学园”是真实存在的,与之相关的一切故事,都是真实的历史。
但是,仅仅靠“柏拉图学园”之类,能够有“古希腊科技文化”吗?
当然不行!
毕竟,“柏拉图学园”是大学,是研究生院,总不能教学生识字,数一二三吧!如果柏拉图教学生识字、数一二三,那么,柏拉图就是一个小学一年级的老师了,对不?
显然,支撑柏拉图学院的,必须是发达的基础教育,遍布城乡的小学、中学。
众所周知,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必须是政府来办,必须是免费的,否则,全民素质不可能提高。
孔子为什么能够成功办学,有三千弟子?因为,孔子不需要考虑基础教育,到他这儿来读书的,全是已经接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才俊。
最晚,早在三千年前的西周时期(前11世纪至前771年),中国大地便全面实施了政府主导的全国性的、完善的义务教育。
《礼记?学记》: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正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读书,难以成长为谦谦君子的。因此,自古以来, 治理国家,首重教育。国家在每闾(25户)设立一所启蒙学校(塾),每党(500户)设立初等学校(庠),每州(12500户)设立中等学校(序),诸侯和都城设立高等学校(国学)。
入学年龄也很明确,十三岁之前,在家门口的塾学习;长大一点,自理能力强了,“十有三年始入小学”,十三岁时就到离家远一点的庠序读书;“年二十入大学”,等到成人了,就要背井离乡,进入国学接受高等教育。
学制和课程也十分明确,《周礼?地官司徒》说:
“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教、友、睦、姻、任、恤;三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养国子之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乃教之六仪:一曰祭祀之容,二曰宾客之容,三曰朝廷之容,四曰丧纪之容,五曰军旅之容,六曰车马之容。凡祭祀、宾客、会同、丧纪、军旅,王举则从。听治亦如之。使其属守王闱伯纳德行动。”
结合二者,不难看出春秋战国以前的学校教育模式:
1、教学内容全面。教学内容十分广博,包括德(道德品行)、行(行为方式)、艺(业务能力)三大方面。其中,“五礼”,其内涵为典章制度;“六乐”指音乐舞蹈和诗歌;“五射”、“五驭”则是军事内容;“六书”大致相当于语文;根据郑玄注,用今天的话来说,“九数”则包含经济学、数学、天文历法三者了。大学以前所教的都是基础知识;大学则是职业教育,“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即必须学有所长、学用结合了。
2、 “六艺”教学工作早已进入规范化轨道。周朝的教育,就是围绕培育“士”而展开的。做一名“士”,除了良好的道德,还必须具有精通“六艺” 的学识、能力。 少年们身兼二职,既是文人,也是武士;既学文,又习武。这,就是春秋战国以来,文人们人人腰间别一柄长剑的来历。
《礼记?内则》:
“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十有三年,学乐、诵诗、 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二十而冠,始学礼……”
学校学习到一定程度后,还必须“出就外傅”,走上社会游学,拜师学艺,以增长实际知识,开阔眼界,然后再回到学校。读书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因此宽街中医院,游学,成为中华教育的传统科目。
3、学习与考试相伴,不及格是不行的。《礼记?学记》: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这就是说,教学效果,主要考核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实际表现。学成者,分为小成、大成两个等级。能够好学上进、见贤思齐者,谓之小成;善于活学活用、触类旁通、遇事清醒,才算大成。
4、教学与人才选拔相结合,《礼记?内则》说:
“命乡僵尸蛇王,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司马辨论官材,论进士之贤者以告于王,而定其论。论定然后官之,任官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
各乡选拔优秀人才,送到司徒那里;司徒对他们考核后,挑选出优秀的送到“太学”深造。周天子的儿子们、其他高级官员的嫡子,都要到“太学”与这些“俊士”们一起读书。所有学生一律平等,按年龄大小以兄弟相称。乐正(类似于后来的太学博士)按教学计划教他们读书。届时考试,大乐正(太学校长)选拔优秀人才,送给大司马;大司马考核之后,上报给天子;天子研究后,给安排工作岗位,确定薪水。
层层选拔推荐优秀学生;学成者,经过考核选拔,推荐给天子;经过确认后,便授予官职,享受俸禄。这,就是汉朝“举孝廉”等制度的由来。
也许,你曾感叹春秋战国人才辈出,更是羡慕商鞅、苏秦、张仪等人鸿业兴园,羡慕这个朝为布衣暮登卿相的人才天堂。其实,尊重知识,任人唯贤,是周朝留下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可见,读书改变命运,并非始于隋唐科举制,而是中华几千年的传统。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是中国古代最神圣的礼乐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
汉朝建立后,礼乐制度得到有效传承。《汉书?礼乐志》:
“至武帝即位,进用英隽,议立明堂,制礼服,以兴太平。会窦太后好黄老言,不说儒术,其事又废。后董仲舒对策言:‘……今废先王之德教,独用执法之吏治民,而欲德化被四海,故难成也。是故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教化以明,习俗以成,天下尝无一人之狱矣。……’是时,上方征讨四夷,锐志武功,珍妮巴斯不暇留意礼文之事。……至成帝时,……刘向因是说上:‘宜兴辟雍,设庠序,陈礼乐,隆雅颂之声,盛揖攘之容,以风化天下阿蛮歌霸。如此而不治者,未之有也’。 ”
《汉书?儒林传》:
“汉兴,言《易》自淄川田生;言《书》自济南伏生;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燕则韩太傅;言《礼》,则鲁高堂生;言《春秋》,于齐则胡母生,于赵则董仲舒。及窦太后崩,武安君田蚡为丞相,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百数,而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然乡风矣。弘为学官,悼道之郁滞,乃请曰:‘丞相、御史言:制曰 “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婚姻者,居室之大伦也穷开心歌词。今礼废乐崩,朕甚愍焉,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登诸朝。其令礼官劝学朱砂曲,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议,予博士弟子,崇乡里之化,以厉贤材焉。’谨与太常臧、博士平等议,曰:闻三代之道锋刀剑雨,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请因旧官而兴焉。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太常择民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郡国县官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二千石谨察可者,常与计偕,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一岁皆辄课,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其高第可以为郎中,太常籍奏。……先用诵多者,不足,择掌故以补中二千石属,文学掌故补郡属,备员。请著功令独活的作用与功效。它如律令。’制曰:‘可’。自此以来,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昭帝时举贤良文学,增博士弟子员满百人,宣帝末增倍之。元帝好儒,能通一经者皆复。数年,以用度不足,更为设员千人,郡国置《五经》百石卒史。成帝末,或言孔子布衣养徒三千人,今天子太学弟子少,于是增弟子员三千人。岁余,复如故。……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
大意是:
1、汉武帝之前,虽然朝廷设有博士,但是,并没有规范管理,也没有成套的人才举荐制度。
2、汉武帝确定以儒学为正统后,选拔大批儒生进入朝廷为官,并下旨:中央和地方要鼓励和发展学校教育,积极向朝廷举荐人才。
3、根据圣旨,担任“教育部”长官公孙弘提出建议:夏、商、周三朝,从乡、村到朝廷都办有学校,为朝廷培养人才,因此,我们应该仿效,第一,太学招收50名学生;第二,全国郡县要每年选拔优秀人才,推荐到太学大成皮肤网,并以此作为考核地方官员的主要内容之一;第三,通过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选拔担任朝廷官员。
汉武帝批示道:可。
4、就此,学校教育和人才选拔制度进入规范化轨道。到汉元帝时,太学生达到了1000人;汉成帝时,太学生一度多达3000人。
5、除了太学,还有众多的学者开门受徒,不少著名学者学生多达千人。
汉朝时中央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是这样的,《汉书?百官志》:
“奉常,秦官,掌宗庙礼仪,有丞。景帝中六年更名太常。属官有太乐、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医六令丞,又均官、都水两长丞,又诸庙寝园食宫令长丞,有雍太宰、太祝令丞,五畤各一尉。又博士及诸陵县皆属焉。景帝中六年更名太祝为祠祀,武帝太初元年更曰庙祀,初置太卜。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秩比六百石,员多至数十人。武帝建元五年初置《五经》博士澜组词,宣帝黄龙元年稍增员十二人。”
这是一个文化教育卫生领域的管理部门,除了其他领域的“通古今”的数十名博士,还有十二名五经博士。博士,大致相当于如今的教授。
汉朝的教育普及速度很快。
《汉书?平帝纪》:
“(汉平帝元始)三年……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校、学置经师一人;乡曰庠,聚曰序,序、庠置《孝经》师一人。”
汉平帝元始三年(西元3年),全国的教学体系全面形成,在全国各级行政机构皆设置教育官员。郡(王国)的学校称为“学”, 县(侯国)的学校称为“校”,郡县学校置经师一人。乡的学校称为“庠”, 聚(城镇性的居民聚居点)的学校称为“序”, 序、庠置《孝经》师一人。
汉朝以孝立国,《孝经》,是西汉时的启蒙读物。
基础教育的全面普及,促进了高等教育的高度繁荣。
《后汉书?儒林列传》:“自是游学增盛,至三万余生。”
汉朝的人口约6000万,国家最高学府太学,在校学生,多达3万余人,占全国人口比例为0.5‰,比例之高令人惊叹。
教育和人才选拔制度,为汉朝辉煌的文治武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下面,请教一下专家几个问题:
1、古希腊各城邦,有教育管理部门吗?有政府主办的大学吗?大学里,有政府发放工资的教授吗?
2、古希腊的“大学”里,有包罗政治、经济、科技、文学、音乐、军事、天文、地理等各方面内容的教材吗?
3、古希腊各城邦,有政府主办的遍及城乡的中小学校吗?有政府发放工资的中小学老师吗?有统一的启蒙教材吗?
4、古希腊各城邦,有政府制定的教学管理制度吗?
5、古希腊各城邦,有政府主办人才考核、选拔制度吗?
6、上述内容,在哪一部古希腊的史书上有明确记载?这些“古希腊”史书,是否和《汉书》一样传承有序?《汉书》的传承可是在长达二千年时间里记载详明的哟!
相关阅读:
原创古希腊工业发达?别以为吹牛不上税!看汉书吧
原创吹古希腊的天文历法,是不要脸,请看汉书天文志
原创据《汉书》,古希腊无货币、无度量衡、无工商业
原创24史食货志:古希腊因白银贬值而衰落、公民死绝
原创据《史记》:西洋不懂时间fkzww,一直稀里糊涂过日子
原创从二十四史艺文志,看古希腊史有多么荒唐
原创二十四史“艺文志”,让希腊伪史丢掉了内裤
原创对照二十四史“百官志”,希腊伪史一览无余
原创二十四史“地理志”,可证明古希腊史是伪史
原创二十四史是照妖镜,令一切西方伪史原形毕露
全文详见:https://bbs.6596.org/13279.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