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鸥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浏览: 352

云南人,你祖上的家乡在哪里?煤矿安全工作总结-云南大本营在今日之西南边疆的七彩云南,少数民族集聚区可谓云南省的一个重要标签。上世纪五十?


云南人,你祖上的家乡在哪里?煤矿安全工作总结-云南大本营

在今日之西南边疆的七彩云南,少数民族集聚区可谓云南省的一个重要标签。上世纪五十年代全国划分成56个民族,仅云南便占了26个。而云南的26个民族中汉族人口占绝对优势,这就牵扯到历史上的移民入滇问题。本文试图从云南境内当地居民入手庞盼盼,从碑刻、家谱、府州县志来考察六百多年前关于南京柳树湾汉民入滇的真实情况。
云南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在古代被称作西南夷。关于西南夷,古代又有南夷之称,而更多的是称西南夷。历史上,西南夷的范围不仅包括现在的云南,它还包括贵州大部、四川西部,而核心地主要是云南。云南自古被中原称为僻远的蛮荒之地,令人望而生畏的烟瘴、野蛮区域。云南虽然偏远,但人类在迁徙中的交往却自人类产生以来就在进行着。进一步明确的说,在原始社会,没有谁设一道屏障把云南与周围隔开来阻止人们的迁徙和交往。即使在唐宋时,南诏国、大理国与内地虽然有人为设置关卡的情况,但始终没有隔绝交往。比如贵族们仍然送子弟到成都、长安去上学,仍然向朝廷进贡。明初洪武年间上百万的汉民从江南或中原一带,以南征、流官、军屯、民屯、商屯、谪戍、充军等不同方式迁徙入滇。而今云南大多数人称自己来自南京或南京柳树湾,既然可以精确到具体位置,那么我们就有必要一探究竟,看看这到底仅仅只是传说,还是历史上确有此事。一、历史上云南与内地交往总说(一)秦朝五尺道的修建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灭六国统一天下,自称始皇帝。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目的是巩固中央集权,始设郡县,百代都沿用。他把郡县设置到各地,“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1]14西南地处偏僻而且民族数量很多,更重要的是这些民族各自形成了部落,拥有武装势力,互相割据领地许怀欣,与秦始皇统一方针格格不入。于是,秦始皇开始打通向西南地区的道路,以便更好的设置郡县。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秦时常?O略通五尺道,诸此国颇置吏焉。”五尺道起今四川宜宾。在四川南部,宜宾自古以来就是四川水陆交通枢纽,它的西南与云南接壤。五尺道经昭通、威宁、宣威至曲靖,后来又延伸到昆明。所经之地都是崇山峻岭,地势险恶。五尺道的修建,本来目的是要在西南夷设置郡县以便统治。然而,由于秦代的短暂,还未来得及设置郡县,秦朝就被汉取代了。然而,自五尺道修通后,云南首次打通了与内地连接的康庄大道。对于云南来说意义重大。崔心心云南与内地的联系得到了加强,不管是经济禹惠林,政治还是文化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可以说这是继庄?F开滇之后的有一次重大开发。正如郝正治所说,“如果说庄?F开滇首次带进了中原文化,五尺道的修筑则标志着云南与中原的长久联系。”[2]13(二)汉朝时期吕不韦后代首次充军云南关于吕不韦,大家在史书上早有耳闻。此处不再赘述。这里简要说明吕不韦后代及门客充军云南的情况。汉武帝时期,吕不韦后代被迁至云南保山。公元前109年,滇国被汉武帝刘彻打败。汉武帝在保山设了不韦县,这是汉代第一次在云南设置郡县。吕不韦的后代也是第一批有明确的史料记载的从内地充军到云南的汉民族。吕不韦后代定居云南,三百多年后出现一个名人吕凯,为云南郡太守。生活在保山一代的吕不韦后代以及西汉到宝山垦田的汉民自称旧汉人。[3](三)唐宋元三朝移民南诏是在唐玄宗李隆基开元末年,在唐朝的支持下统一了六诏。南诏时期战争频繁,时而在唐的支持下抗击吐蕃,有时又联合吐蕃攻打唐朝边界。南诏和唐朝的交往主要在下面几个方面:1.南诏受唐朝的册封。阁罗凤被册封为云南王,天宝初年又册封阁罗凤之子凤迦异为鸿胪卿。2.当地民众送子女到四川读书。贞元十年,也就是794年以后的五十年内,南诏先后派遣大批的青年到四川成都学习,一切费用都是由唐朝供给。这些青年学生学成之后又返回云南,积极推进南诏文化的发展。3.南诏对唐朝朝贡。南诏每年都以土特产向朝廷进贡,当使者们回云南时,唐朝又会以内地的优质物品赐给南诏。这种交往方式是南诏与唐朝和平交往的主要方式。南宋保佑元年,元朝忽必烈率三路大军渡过大渡河至金沙江边“乘革囊及筏以渡”,很快灭了大理国。元朝军队里边有汉军,并且也有少量汉军因在云南屯田而定居云南。云南在元朝的统治下,和中原进行着正常的交往。二、明代南京柳树湾汉民入滇始末(一)明代朱元璋派兵南征云南由于云南地势险要,刚刚兵征天下,统一大明之后的朱元璋,并没有收复云南,云南依然是元朝的势力范围。元朝残余势力梁王甚至还妄图与北元政权遥相呼应,恢复元代江山。朱元璋鉴于唐朝曾经两次败北,深感云南问题应该和平解决。所以,朱元璋三番五次派遣使者去云南说服梁王,劝他归降。而梁王非但不投降,甚至还杀害使臣。俗话说事不过三,经过几次使者有去无回的劝降,朱元璋终于大怒。并说云南自古以来就是西南夷,汉朝的时候就开始设置郡县,本来就称臣于中原。今天元朝的残兵败将竟然自以为云南地势险要而拒不投降,甚至杀害元朝使臣,一定要把云南收复回来。《明史?太祖本纪》:“十四年,九月朔,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左右副将军,率师征云南。”(二)柳树湾的来历明王朝为了保卫皇城,在南京周围驻有大量亲信部队,其中羽林左卫便驻扎在柳树湾。洪武十一年(1378年)十二月,与金吾前卫互调番号,金吾前卫的卫所仍然设在柳树湾,这两个卫防地相连。据推测,沐英等征云南很可能就是带着这两个卫所的军队。柳树湾原来就是一片荒郊野地,里面栽有很多柳树,从中有一条小溪穿过。所以人们把它称作柳树湾末世魔神游戏。后来,朱元璋起义军占领南京。当朱元璋平定天下后,便定都南京。并且大兴土木,在柳树湾附近建起了皇宫。云南邱北县《文史资料选辑》第二期刘光汉《邱北各民族与南京柳树湾的渊源》一文说:“在抗日战争时期,南京《朝报》馆迁来昆明,有人曾写信向该报探寻,到底南京有没有柳树湾这个地方?具体在哪里?该报馆曾在报纸上公开做了答复说:‘柳树湾在今天南京城东南隅,后来因扩建城墙,把这一村庄迁走了,至今已经没有了痕迹。’同时又说:‘柳树湾在南京紫金山麓,是明代的兵营(即屯兵训练之地)’。”该文又接着说:“关于柳树湾的具体位置,据瘦华在1986年1月4日《云南日报》第三版写的一篇报道说:‘……南京市办的同志,用了四个多月的时间到处访查,结果在明故宫遗址前的一块万历年间立的大碑上找到了线索,继而又在《明宫城备第十》及《明应天府城内防备第十一》等资料中,查到了柳树湾的确切位置。……当初柳树湾和高石坎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因修筑城墙,才把它们隔开在护城河内外。证实了当年的柳树湾就是今天南京城东南隅的蓝旗街一带’。”[2]161(三)移民口中柳树湾的真相在云南民众里,特别是汉族,称自己祖上来自南京柳树湾的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但是现在看来真正在家谱上有明确记载移民自南京柳树湾的几乎没有龙时代漫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郝正治认为,老百姓所言“来自柳树湾”的说法极为笼统。当然如果家谱记载,那肯定是不用疑问的。实际情况是,明朝洪武年间入滇的移民肯定是路途艰辛,长途跋涉后的他们几乎没有时间去修谱立碑,更多的应该是开垦土地,为自己家的生计而奔波劳累。还有一个情况就是,当时因多是充军到云南的,所以文化程度都不高,到了云南更是没什么书可以读。所以他们很有可能在口传当中误把自己出发地而不是祖籍,说成是南京来的。郝正治造访过南京柳树湾原址,不止一次的考察走访。他认为柳树湾的范围并不大,而明朝洪武年间有超过一百万人的汉人迁入云南,所以他们不可能全部来自柳树湾这一个地方。现在很多云南汉民之所以讲自己的祖先来自南京柳树湾有以下几种可能[2]164:1.明朝朱元璋曾在柳树湾建立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所以把当地居民全部驱逐到云南去屯田垦荒。当属于“尽迁江左闾左良家以实之”其中的一部分而到云南屯垦。2.明朝洪武年间柳树湾附近分别是金吾前卫、羽林左卫、东城兵马司的驻地,当年朱元璋在此集结南征军,并且检阅军队。由于大批的远征军都是从柳树湾出发,并且经过几十代人的口传,所以云南汉民所谓“来自柳树湾”的说法是比较正常的。3.洪武年间朱元璋的皇宫羽林卫队一共有十七个卫张翰奇,总兵数量将近十万人。他们部分驻扎在柳树湾一带。由朱元璋的义子沐英统帅。当沐英作为南征军统帅去攻打云南后,沐英留下镇守云南。由此可以推断他的来自柳树湾的军队也会有一部分定居云南。4.由于当时充军云南的汉民大都是因为获罪,而获罪之人都是在刑部领旨,刑部恰恰就在柳树湾,并且发配云南出发时也是在柳树湾,所以那些获罪发配云南的后裔说祖上来自南京柳树湾就不足为奇了。笔者认为,南征军大量从柳树湾集结出发入滇,他们大都是以谪戍、充军的方式进入云南。当年朱元璋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将江南、华北等地遵纪守法的富豪都迁到了南京,用他们将京城的经济搞上去。而大量的富甲入京,势必要把当地老百姓淮南洞山中学,或是不法的商户,贫穷的农民从南京迁出去,充军到云南甚至更远的边境。这些汉民入滇的过程极其艰难,本来能平安的到达云南已经是万幸。当这些移民进入云南后,由于条件艰苦,他们只顾开垦荒地来保命,也顾不得去仔细梳理自己入滇的过程,从哪里来,真正的祖籍在什么地方。他们能够告诉儿孙的也只不过是京城,也就是南京。不管祖籍在哪,他们唯一相同的是出发点都是南京柳树湾。因为他们都是奉旨南迁的。
曾经留意过很多资料,住在云南的汉族人,多半是明朝时候从南京迁来的,老家在南京高石坎、柳树街一带,说这是在家谱里记着的。有点经历的云南人说起南京,都会引出类似的话,并且都会有两个相同的词,那就是“高石坎”和“柳树街”。不过当时听了也就听了,也没多在意,反正南京离云南远着呢。
大学毕业后来南京工作,偶尔会听到一些南京老人的谈话中,冒出很多方言跟云南很像。比如普通话里的“去”,云南人的发音基本与“ke”相似,各地略有差别;而南京话说“ki”巴彬斯基征,发音很相像。再比如“小姑”,云南有种说法是“姑老太”,前段时间在公交车上听到两个四、五十岁的南京人聊天,也说的是“姑老太”。这些相似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又想起了父亲说过的话。我周围的人很多都不是“正宗”南京人,况且跟我讲话的时候也多半是说普通话,我想如果刻意访查,这样的相像说不定还会有很多。
云南与南京相距3千多公里,时间上也经过了5百多年的变迁,说不定这里面真有一些瓜葛,于是我准备考证一下这里面的学问。
一、“柳树湾”、“高石坎”确有其地吗?
那就先从传说中的高石坎、柳树湾是不是一个真实存在得地名开始找起吧。从南京现在的地图来看,并没有叫这样名字的地方。南京现在的地图上只有在光华门外、老城区东南有一片叫“石门坎”的地方,那地方属于城郊结合部,这几年城市扩张,那里都是一些新建的建筑、马路,根本找不到有价值的线索。这两个地名是两个独立的地区,还是两个连在一起的地区?或者是一个大地块中套着另外一个小地块?根本找不出一点头绪。
后来看到一条信息,说是云南《玉溪方志通讯》上有一篇文章记载:“通海县《王氏家谱》‘始祖名孜伯,原籍南京,世居南京高石坎柳树湾竹子巷。明洪武初年,随沐英军来滇。’”从这条信息的描述上来看,高石坎似乎包括的地域要广一些,柳树湾是高石坎的一部分。至少二者是靠在一起、连成一片的,竹子巷从高石坎一直延伸到柳树湾。找到高石坎或柳树湾其中一个地方,另一个地方可能就在附近。
后来留心搜集,又得到一条线索,说是明故宫里有一块石碑,碑上提到“柳树湾”这个名字。于是我决定先到明故宫遗址公园找一找,看看这块石碑上面都说了些什么。
明故宫现在是一个公园,少量的建筑都是根据历史记述新建的,只有一些当年垫在木柱下的大石础,还能让人想象一下当年的建筑规模,不过这些大石块上根本没有文字。我在公园里转了好几圈,也没有找到哪里有什么石碑。后来来到午朝门、内五龙桥边的臭水潭前,看到有人在一块大石板前指指点点,走过去一看,原来这就是要找的石碑。
这块石碑碑面已经很不平整了,个别字迹损坏非常严重,根本无法辨认。可能是后人为了保护石碑,用类似水泥的东西在表面喷涂了一层,使字迹更加看不清。经过我仔细辨认,勉强抄录了所有碑文,错讹在所难免,但是还是保留了很多重要的信息。
碑文上说:看得疏通沟渠,乃王政要务。除十三门内大小渠陆续疏通外,惟洪武冈■■■从■关首下北东城兵马司门首下北标营,柳树湾、关王庙、太医院等处过西下北各沟,向来不得下流之处,所以虽经疏浚,水仍不行。近从东长安门水关外水池细加阅看,得一沟洞,乃下流也。随为募夫于洞口掘去淤泥,进洞加功,直通至宗人府后。从此,工部门首、东城兵马司门首、标营、柳树湾、关王庙、太医院门首各沟之水,但遇大■■须刻俱流入东长安门下流水池,又从水池西进东长安门水关,从五龙桥河■西长安门■■至百川桥、大中桥出江。以故,洪武冈东各衙门及大小民居俱免淹湿之患。但恐日后宫更吏改,偶失稽查,以至浚道少疏及居民任意作践各沟,易至於塞,诸水不得从入下流,各地方仍受淹湿,为此碑立宗人府背后、砖砌总沟之前,使日后看官君子便于■■■■■查。祖制留心疏浚,及居民但看作践者,即行严加禁治,以尽防■■■之■庶几今日一番行事,不为徒矣!万历四十年九月初九日建立
石碑现位于午朝门内、内五龙桥之间,是明故宫内仅有的两块石碑之一。从碑文上我们至少可以得出几点信息:
1.南京在明朝的时候确实有过叫“柳树湾”的地方,其位置在当时的工部、东城兵马司、标营、关王庙、太医院附近。这说明那些传说和家谱中的记载并非无稽之谈。
2.这块碑原来立在宗人府后面,是为了记录某次河流疏浚工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警告后人爱惜劳动成果。从这块碑行文的语气以及没有具体落款来看,好像不是官府所制。但是,疏浚河道这样的工程,也并非单纯靠民间力量就可以完成的,至少要有官府参与其中。因此,对于石碑上所记述的信息,可信度是可以保证的。
3.在万历四十年(1612)时,柳树湾一带除了官府衙门之外,还有百姓居住。
据传说,朱元璋于公元1366年开始在南京建造宫殿,直到洪武二十五年 (1392年)石榴日轮丸,经多次扩建,规模越来越大,建成皇城、宫城。在此期间,曾将当地的居民迁移至云南、贵州等地。永乐十九年 (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南京宫殿不再使用, 但仍作为留都,宫殿委派皇族和内臣管理。经过近2百年变迁,至万历年间,这一带可能又有居民居住了。确定了柳树湾这一地名确实在南京历史上存在之后,我们接下来落实一下柳树湾的大致位置在哪里。
二、“柳树湾”在哪里?
要确定柳树湾的位置相对比较容易,只要找到附近的工部、东城兵马司、太医院等地就可以大致确定。南京城经过朱元璋20多年的营建以后,城市规模达到了空前的宏大。为了显示天朝国都的宏伟景象,朱元璋特地命令礼部绘制了《洪武京城图志》,记述了当时各城门、山川、坛庙、官署、桥梁、街市、楼馆等主要建筑的示意图。
在“官署图”中可以看到,开国之初的明朝“六部”,除刑部位于太平门以外,其它“五部”都集中在千步廊的东面,西侧为五军都督府。
千步廊是现在御道街的一部分,在承天门与皇城洪武门之间神皇弃少。东城兵马司、太医院在“五部”的东面,柳树湾可能位于东城兵马司、太医院之间,也就是明故宫的东南角,今天的蓝旗街及标营一带。往南出了皇城洪武们、都城正阳门(现光华门),就是现在的石门坎一带了。柳树湾与石门坎之间被城墙和护城河隔开,在都城未建之前,柳树湾与石门坎连在一起是完全可能的。因此可以推断,高石坎就是现在的石门坎,柳树湾与高石坎都在南京城的东南角。
当年朱元璋的宫城是填燕雀湖改筑而成的。那时的燕雀湖与现在的玄武湖是连通的,燕雀湖因在紫金山南叫前湖,玄武湖叫后湖。燕雀湖的名称始于南北朝,与梁武帝长子萧统(即昭明太子,编有《昭明文选》)的传说有关。
传说朱元璋调集了几十万民工填湖,可总是填不平,后来听说江宁有一位老汉叫“田得满”,朱元璋就叫人把老汉抓来,并封为“湖神”,然后把他绑起来,活生生扔到湖里去了,这样才把燕雀湖填平了,至今“老南京”还有“移三山填燕雀”的说法。
历史上的燕雀湖颇负盛名,周长约三十里,面积很大,一直延伸到紫金山脚下。湖边芦苇丛生,各种水鸟常栖息于此,湖水与钟山相映衬,一派生机勃勃的雄姿秀景。由南向北流淌的青溪,其南端又有秦淮河,使几条水渠的交汇处,渠旁广植柳树,河流湾环,故有“柳树湾”之称。这些河流直到现在,都还留这大致走向。那时的柳树湾景色绝佳,白鹭翻飞,杨柳依依,饶有野趣。元朝著名诗人萨都剌即曾赋诗曰:“青溪鸥鹭白荡荡,白下杨柳青依依。”
明故宫及皇城建成后没有多长时间,公元1399年就爆发了皇四子朱棣与皇太孙朱允炆为争夺皇位的“靖难之役”,部分宫殿在战火中被毁。后来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南京虽然做为“留都”仍然保留了宫城和各府衙门,但是已经日渐荒废。昔日皇城内各部衙门附近被远迁云贵的居民住家,明朝后期可能又有寻常百姓居住了。
到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南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基时,明故宫里的多数宫殿包括“金銮殿”奉天殿都已经无法使用了,朱由崧是在武英殿(明代中期殿内曾供奉朱元璋和朱棣的画像)即的弘光帝位,这在孔尚任的《桃花扇》中即有反映。
清顺治二年(1645年,南明弘光2年)五月,豫亲王多铎率清军攻占南京。此时的明故宫因战争及自然灾害已大部分被毁,清军选定以南京明皇城为八旗兵的屯住之所。
顺治六年,又把这片区域加以改筑,用围墙将汉民与旗兵分隔开来,使驻防城成为自成一体的城中之城,称为“满城”。
后来太平军攻进驻防城,昔日营防衙门悉数被毁。清军复入南京后,重建驻防城,但规模已大为缩小。辛亥革命爆发后,驻防城再次遭毁,逐渐沦为普通百姓杂居之所。柳树湾一带由于原来为八旗军驻地飞鱼链,尤其以正蓝旗和镶蓝旗军为主,所以至今留下了“蓝旗街”的地名。
三、云南汉族祖先的移民历史
在关于云南现今居住着的汉族从何移居而来,有很多文章都这样提到:
元朝末年,明太祖朱元璋曾派人到云南受降,后来元朝的使臣胁迫当地政权,将朱元璋的使臣害死了。朱元璋一怒之下,命令大将傅友德、蓝玉、沐英等大将从南京率大军30万出征云南。其中就有原驻柳树湾的羽林左卫,以及原驻正阳门外大教场的金吾前卫的部队。第二年平定云南后,傅友德、蓝玉班师回朝(郑和即是被沐英俘获后献给朱元璋当“侍童”的,后来被赐给四子朱棣当“侍读”)。
朱元璋很赏识沐英,又念其功劳无比,便派沐英留在云南镇守疆土。为了巩固疆域,促进云南的发展,洪武十五年(1382)前后,沐英亲自回到了南京,在南京广招工匠,随自己远赴云南屯田垦荒,兴修水利。在沐英所带的明朝军队及带来的工匠中,有部分官兵带着家属随往,有些官兵则与云南的当地人通婚,从此开荒垦地,生儿育女,世居云南。
沐英是开国功臣中少数几个得以善终的大将,蓝玉一案是明初两大案之一,牵连被诛杀的人达1.5万之多。后来,当朱元璋兴建新的皇宫时,又因柳树湾紧靠皇宫的东南部,属于皇城禁地大竹人才网。因此,在这一片驻扎的军队以及居住着的居民,成为朱元璋的心头之患,朱元璋肯定不会让他们继续居住在这里,居住在柳树湾一带的居民就自然成了移民的主要对象了。
还有一些让朝庭很不放心的官员、商贾以及那些犯了罪或被强行加上罪名的人,也都被统统发配充军到了云南这块不毛这地。1392年,沐春袭父爵为“镇国公”后,曾奏请朝廷再移南京驻军30万至云南。但这些江南人大多是来屯垦的,即属于明朝屯田制的部分。
所谓屯田,一是军屯,即在各地军事战略要地建立卫、所,既屯垦又镇守,类似于解放初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是民屯,移内地民众到人少地多的地方垦荒屯田。这些屯田点后来就演变成带屯、营、所字样的村落,这样的地名在云南是很多的。他们虽远去云南(后有一部分散布贵州),但他们永世记住柳树湾是他们的“根”阴人勿扰。
走遍云南3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只要询问云南的汉族人来自哪里,大多数人都会根异口同声地说,来自“南京应天府柳树湾高石坎”。对于云南的汉族人是来自“南京柳树湾高石坎”的传说,虽然历史学家们没有一个具体的说法和定义,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从祖籍关系讲,现今居住在云南省内的汉族人,大多数都是来自于古代吴越地区,即今天的江浙一带。因为从云南汉族人与南京人风俗习惯上的很多相同之处,就可以证明这一点,就连云南汉族的灶台式样和装饰花纹,都和今天的南京郊区农民的锅灶相似。
据说,南京地名委员会要逐步恢复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老地名,其中就有“柳树湾”。
云南以前老年汉族妇女的穿着打扮,还保留着明朝初年的风格。
来源:泸西人
全文详见:https://bbs.6596.org/1303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