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鸥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浏览: 394

云南省玉溪市民族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2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高中语文试题库玉溪民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第二次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


云南省玉溪市民族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2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高中语文试题库

玉溪民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
第二次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民俗中,男女青年步入成年的礼仪因民族不同而各具特色。古代汉族青年的成年礼俗,男孩称为冠礼,女孩称为笄礼,都是从头上的发饰或帽子反映出来的。其核心是束发,在传统礼制下,孩童的头发是不用严格处理的,他们头发往往扎成状如一对牛角的小髻,称为“总角”。但到成年之期,就要举行盛大的仪式,把头发整理起来,男子戴上冠,女子加上笄。
我国古代汉族的成年礼在先秦时已很完备,《礼记·曲礼上》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周代冠礼在祖庙中举行,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在带“冠”的同时他还获得自己的“字”,“字”的获得意味着他已经不再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而是一个开始担负一定社会责任的成年人,从这时候开始,他的活动范围开始由家庭扩大到社会,他必须参加越来越多的社会活动,由于不同的身份对应着不同的行为要求,因此为了与自己家庭生活的身份相区别,他们需要另一套身份标识,这就是“字”。从此以后,除了自己的至亲外,其他人就不再称他的名而要称“字”了。《礼记·檀弓篇》:“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谥,周道也。”疏曰:“冠字者,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年至五十,耆艾转尊,又舍其二十之字,直以伯仲别之,至死而加谥。”
中国传统社会以男性为中心,因此冠礼之行远比笄礼为庄重。冠礼在宗庙举行,将加冠的青年的父亲先用筮(一种占卜方法)决定行礼的日期,俗称“筮日”。筮日之后,主人要亲自登门告诉亲友,马子跃邀请他们参加冠礼陈军二胡,俗称“戒宾”。冠礼的前三天,用占卜的方法在所邀请的客人中用筮决定请哪一位来宾为青年加冠,这是冠礼上的正宾,俗称“筮宾”。冠礼的头天傍晚,冠礼的主持人“宾者”在庙门外宣布第二天冠礼的时间,并把日期通知宾家,俗称“告期”。到行礼那一天,早晨将一切准备工作做好,将加冠的青年立于房中,其父请宾进门,入庙就位,然后将加冠的青年带出房就位。首先是束发。束发之后,正宾为受礼人加冠。周代加冠一般是三次,称为“三加”。第一冠是加缁布冠,以示“尚质重古”“不忘本”。加冠完毕后,正宾给冠者要换上玄端服,系上赤而微黑色的蔽膝。第二冠是皮弁冠,表示“行三王之德”,勤政恤民。加冠完毕后,正宾给冠者换上白色而腰间有褶皱的裳,系上白色敲膝。第三冠为爵弁冠,表示冠身以后可以参与祭祀,敬事神明。加冠完后,正宾给冠者换上裳,裳之外系上赤黄色的蔽膝。随后加冠青年西阶而下,去拜见他的母亲。见母后,回到西阶以东,由正宾给他起一个字(名字的字),并说一番祝福的话。于是礼成,青年之父送宾出门……
古代的“冠礼”由于极其繁缛,因而后来渐渐被简化,甚至淡出人们的生活。但是它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仪式王牌酒保,在一些地区仍以相似的形式保留下来,比如说云南彝族地区的换裙礼,西双版纳布朗族行报告礼,藏族女子行戴巴珠礼等等。这些形式各异的成年礼的共同的功能就是,通过一系列的仪式来告诉青年,你已经告别孩童的无忧无虑的生活,要开始肩负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1. 下列对于“冠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民俗中,男女进入的成年的礼仪叫法不同,男的称为“冠礼”,女的称为“笄礼”。而且人们对于冠礼都非常重视。
B. 冠礼之行远比笄礼为庄重,其原因与中国传统社会以男性为中心的特点有关,冠礼意味着成年,外人要称其字。
C. 古代汉族的成年礼俗,其核心是束发,男女都是从头上的发饰或帽子反映出来的,男的戴上冠,女的插上笄。
D. 根据传统礼制,古代汉族孩童的头发是不用严格处理的,但到了成年之期,其头发不仅要严格处理,而且还会有一个盛大的仪式。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冠礼同时获得“字”,“字”的获得不仅意味着至亲之外其他人称呼的改变,更意味着成长和一定社会责任的担当。
B. 在周朝的礼制中,幼小时称呼其名;二十岁行过冠礼以后,则称呼其字;五十岁以后只称呼其排行。死后则加谥号。
C. 冠礼前一天傍晚,由宾者进行告期,在加冠礼的这一天,青年先在宗庙中站立,等候父亲将宾请进门,入庙就位万美汐。
D. 给青年“三加冠”的人要给青年换三次衣服,还要给青年取“字”,说祝福的话,礼成之后,要由青年父亲亲自送出门。
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据本文解释“总角”:孩童扎作“状如一对牛角的小髻”。“角”是牛角的意思,可知《氓》中“总角之宴”的“角”应该读jiǎo。
B. 在文章中需要靠筮这种占卜方法来决定的事情有两件,一件是冠礼的日期,一件是冠礼中为青年加冠的人。
C. 冠礼仪式之上,除了“三加冠”之外,其实还有“三换不同色的蔽膝”,顾名思义,这蔽膝应该是遮盖下体之服饰。
D. 少数民族的冠礼,在演变过程中已经发生了变化,经过简化变成了相似形式的换裙礼、报告礼、戴巴珠礼等。
【答案】1. A 2. C 3. D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重要概念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于‘冠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A项,“中国民俗中,男女进入的成年的礼仪叫法不同……”扩大了范围,相关信息在文中第一段,文中第一段交待得很清楚,是汉族才叫“冠礼”和“笄礼”,不是中国的所有民族。故选A。
点睛:对概念的理解要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结合概念所处的具体语境,通过筛选文章有关重要信息,选取揭示概念特征的信息组织答案。 重要概念是作者论述说明的重点,要注意把握它与其他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尤其注意辨别相近概念之间的区别。此外,还要认真核对原文虐杀器官,善于发现各选项与原文之间的异同,特别注意两者在数量、范围、程度、语气等方面的差异。试题选项往往会丢掉、添加或者偷换一些词语,改变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本题就是这样丢掉一些词语改变原文的所表达的意思。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C项,“青年先在宗庙中站立,等候父亲将宾请进门,入庙就位”说法错误,文中说“早晨将一切准备工作做好,将加冠的青年立于房中,其父请宾进门,入庙就位,然后将加冠的青年带出房就位”,可知青年并不是开始就在宗庙中的,他后于宾者到庙。故选C。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D项,“少数民族的冠礼,在演变过程中已经发生了变化,经过简化变成了相似形式的换裙礼、报告礼、戴巴珠礼等”说法错误,第一,少数民族没有冠礼,原文最后一段其实在“冠礼”上加了引号,相当于说成年礼了。所以在举完了少数民族的例子之后,还原为“这些形式各异的成年礼的共同的功能就是……”的说法。另外还有一个例证:那就是“冠礼”没有女子的分,而“戴巴珠礼”是女子的成年,更谈不上“冠礼”的简化形式了,汉族女子成年叫“及笄”赋闲的意思。故选D。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遗璞
贾平凹
离公路很远的地方,有条山沟。再往深里走,有座古庙,庙前的河滩里,有一块石头:四间房那么高,像一只实心碗儿放着。上边凿了四个大字:孕璜遗璞。
住在这孕璜遗璞周围的人家,就是遗璞村。县志上说,这石头,是当年女娲补天的时候多了一块,就遗弃在这里再没有用。人们都在传说,这石头孕了玉璜,是仙灵之物,于是时常有人前来观赏,遗璞村的人便祖祖辈辈自豪。
收罢秋,天气转凉了。沟脑上边要修一道水渠,把水引到山坡下的地里,男人们都去辛苦了,丁丁当当在远处破石头。夜里回来,便坐在碾盘上吃饭,然后就熬了山上自采的野茶。这茶很苦,一天三顿都要喝,不喝脑壳就疼。一喝着,身上来了精神,他们就笑话山外来观赏遗璞的那些人:
“城里人没采,一喝这茶就吐了。”“城里人胃嫩。”“鸡鸭都克得过,这茶水儿却受不了?!”他们说过,就乐了,接着就看起河滩里的那块遗璞来:
“这么个仙物儿,遗在这里真委屈了。”“多亏就遗弃了它!”“多亏?”“它要不在这儿,谁会到咱这儿?省城在天尽头,咱能去吗?但咱坐在家门口,倒见着省城大人物了。”
说的是省城老贾的事儿。省城老贾是七年前在这里呆过的。那时候,村里人发现从县里来了个胖胖的老头,白日里也上山劳动,夜里就在石头前闷头儿坐一阵。他们都不知道这是谁孙伟铭案,后来才风闻是犯了错误,从省城来的人,姓贾。就叫起他省城老贾。
一年后,省城老贾就在县里当了书记,他们才知道那是个当官的人物,遗璞村老少都很骄傲。省城老贾也没忘了这遗璞和遗璞村的人,过一些日子,就来看看石头,又给这个村拨了好多救济粮、救济款。有一年每家得到十二元,一半买了粮食,一半给孩子们买了塑料凉鞋。到山外去的时候,孩子们就穿上塑料凉鞋,式样挺漂亮的,只是穿长了脚发烧,走一走得用凉水浇。去年秋初,省城老贾突然回省城去了,临走前他照了好多遗璞的照片,还说回去后,要为这石头写写文章哩。不久,他就在省城当了一个很大的官。遗璞村的人愈是十分地骄傲了。
“那文章不知写了没有?”“他现在怕忙了呢!”男人们在碾盘上说话,婆娘家觉得热闹,也走了过来。女人在石头上坐了,一直不开口,这会儿说:“蛮儿说,他在报上看到省城老贾的文章了。”
“写咱遗璞村了吗?”“写了。说‘四人帮’迫害他,把他‘流放’,‘流放’是什么意思?”“就是下放吧。”“‘流放’到一个山区小县,而且还在一个山沟沟劳改了一年。”“你胡说了,他住在咱这儿,没有背枪的看守他,苦是苦些,和咱们一样,咱又处处照顾了他,你说他劳改了一年,咱们不是长年在劳改吗?”“蛮儿说报上就这么写的。”“蛮儿一定是看错了。你们婆娘家这臭嘴!”
婆娘家便不再言语了,低声骂了一句怀里用牙咬奶的孩子。
男人们喝过一杯黑糊糊的茶水,又说开了:“咱这块遗璞,真是好石头呢!想想,招来多少人了?不算一般的,大人物就有十多个了吧?”他们扳指头数数,果然十多个了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以后还能来吗?”“只要有咱这块石头,就有人来吧,说不定以后还会来比省城老贾更大的人呢。”“啊,那该好,娃们又要有凉鞋穿了!”
“但愿他们能来。”“但愿不要是犯了什么错误。”“但愿……”
茶已经喝完,就卷着喇叭纸烟抽起来,黑影里,火光一明一灭的。末了打着哈欠,还在说:“真是好石头呢。”
但是,就在这一夜的黎明时分,河滩里响了一声爆炸声,人们都惊醒了。早晨起来,才发现是蛮儿一帮年轻人用炸药把遗璞炸开了,又用铁钎大锤在黑水汗流地砸着,破着,就把石头一块块抬着到水渠工地上去了。
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A. 婆娘家转述蛮儿的话后受到男人斥骂,便不再言语了,是因为她知道犟不过男人,男人们将这石头当做宝物,根本不能接受蛮儿所说的。
B. 男人们不相信女人说的有关老贾“劳改”一年的话,是因为他们并不认为当年老贾下放到遗璞村时,受到村里不公正的对待。
C. 虽然是一个偏僻的地方,但因为有一块传说是当年女娲补天时遗弃的大石头,遗璞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吸引了很多人前来游玩观赏。
D. 这篇小说在艺术上以对话见长,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不仅表现了遗璞村人对遗璞的热爱之情,也细致地揭示了他们的思想观念与性格特点。
5. 小说两次写到小孩的凉鞋,各有什么作用?
6. 小说中遗璞村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彭祖房中术。
【答案】4. C 5. ①第一次出现,表达了遗璞村人对省城老贾的感激,省城老贾在县里当了书记之后并没有忘记他们;②第二次出现,说明遗璞村人的生活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和几年前一样,孩子有凉鞋穿仍然是他们的一种期待。
6. ①非常落后、封闭。地理位置闭塞,没有走出去看看的想法,而是坐等别人来;②盲目骄傲,看不清自己的现实处境,不肯面对现实。因为有一块孕璜遗璞便祖祖辈辈引以为傲,山外人不能喝当地的野茶就笑话他们胃嫩;③淳朴善良。省城老贾“犯了错误”,村人还是处处照顾他;④自主意识薄弱。常常希望老贾这样的大人物给他们拨救济;⑤以蛮儿为首的新一代,有文化,有勇气,有胆量,有智慧,代表着遗璞村的希望。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分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C项,“遗璞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说法不正确,属于无中生有,文章并未提及遗璞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相关信息。且“吸引了很多人前来游玩观赏”说法也不符合原文,文章第二段是说“于是时常有人前来观赏”。故选C。
5. 试题分析:题干是“小说两次写到小孩的凉鞋,各有什么作用”,是考查学生把握小说情节作用能力。解答此类题,先通读文章海运主宰,在文中圈出相关的情节,结合具体内容把握其作用。文中有两处对小孩穿凉鞋的描写,第一处是“到山外去的时候,孩子们就穿上塑料凉鞋,式样挺漂亮的……”写的是孩子们对塑料凉鞋的看重和高兴的心情,但这是为了写省城老贾这个人物的,因为如果没有省城老贾,孩子们是穿不上塑料凉鞋的。所以这里表达的是人们对省城老贾的感情。第二处是“啊,那该好,娃们又要有凉鞋穿了!”从遗璞村人的盼望更大的人物来,从他们的要求上看,说他们的生活没有什么改变。可以说这里的人们要求很低,也很朴实和实际也可以,说他们意识落后,有点等施舍,靠救济的想法也有道理。
6. 试题分析:题干是“小说中遗璞村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能力。要分析小说中表现的遗璞村人的性格特点,就得从村民的为人行事上去看。这篇小说主要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来表现遗璞村人的性格的,就要对对话进行概括分析。答题时首先要对对话的内容进行大致地划分,然后再对不同的内容进行概括。从“他们就笑话山外来观赏……”到“倒见着省城大人物了”是一部分,主要表现遗璞村人的自豪感;从“那文章不知写了没有”到“你们婆娘家这臭嘴”是一部分,主要表现村民们的淳朴善良;最后一部分对话,主要表现求变的意识弱,希望得到救济的思想。而问丈夫结尾写蛮儿为首的新一代炸遗璞修水渠行为,则代表遗璞村新一代人的特点:有文化,有勇气,有胆量,有智慧,代表着遗璞村的希望。
点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1.是“概括”还是“分析”仙林青梅。“概括”题只要求写出人物性格特点即可,“分析”题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文字分析。2.是性格特点还是形象特点。性格特点包括人的心理情感、待人接物、品行操守、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较宽泛内容的特点,而形象特点则主要以“性格特点”为中心,还包括人的外在形象(肖像)、身份、地位、职业等内容的特点。用语不同,回答的内容也不同。分析人物形象特点,要由表及里,由外在形象特点到内在思想性格特点。规范答题1.概括题与分析题的不同答题思路。概括题只要分点列出即可,点与点间不能交叉。2.分析题有两种思路:①概括→分析:用几个关键性的词语高度概括出人物性格的特点,然后在小说中找到相关依据,概要分析。②分析→概括:先列出文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后概括出人物性格特点。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第四次零售革命是建立在互联网电商基础上、又超越互联网的一次革命,它将把人类带入智能商业时代。
这次革命改变的是零售的基础设施,不断改变零售业本质“成本、效率、体验”的价值创造与类带入智能商业时代价值获取方式,是信息、商品和资金流动效率的升级,然后一步步走向社会化、专业化。
社会化是专业化的基础,通过社会化能够更好地实现规模经济和网络效应,提高专业化的水平。最终,信息、商品和资金流的服务会变成像水电煤一样的公共基础设施,将零售业的成本、效率、体验推向新的层次。
所以,零售的改变其实是背后零售基础设施的改变。未来零售的业态可以有许多新的形式,但背后的基础设施会越来越社会化、专业化,零售业会演变成为互联、共享的零售生态。
(摘编自刘强东《零售的未来:第四次零售革命》)
材料二:
推动第四次零售革命的因素是什么呢?
消费主权时代的到来首先是需求个性化,消费者越来越注重自身个性的表达。这对产品和零售的适配度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说,未来消费者可以通过家里的智能冰箱自动识别鸡蛋、牛奶等常规食品的余量,自动下单;可以一边和虚拟助手聊天,一边让它购买朋友最近关注的时尚新品作为生日礼物……
可以预见消费变化带来的结果是:客户需求、消费场景和商品产出这三者会变得极其分散,如何才能把这些散乱的点有序地串联、协同起来?这需要通过建立在感知、互联、智能基础上的智能商业来实现。消费和智能技术就像DNA的双螺旋结构一样,相互联系、相互配合。消费端的变化代表了第四次零售革命的方向。但如果没有智能技术的支撑,这一切都是空谈。消费与智能技术这两股力量绞合在一起,为我们带来第四次零售革命。
(摘编自新浪网《第四次零售革命,还是新零售》)
材料三:
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我国网络零售交易额达到3.1万亿元,同比增长33.4%,实物商品网络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到13.8%,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4.5%。
随着新零售大门的开启,越来越多的本土品牌在“寒冬”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春天。2017年的“双十一”,很多国产品牌占据了越来越大的优势,其品牌销量增速高于国际品牌。凭借互联网技术创新、善用多元化的营销手段和服务优势,中国品牌正在崛起。
中国在未来零售方面,有很大的探索与突破,将会成为许多国家的模板。“超级大企业”们如果能在标准、国际规则方面进一步探索并加强国际合作,那么中国参与和引领国际规则制定,提升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也就有了着力点,中国引领的“第四次零售革命”就真正落到了实处。
(摘编自搜狐财经网 2017.9)
7.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四次零售革命,将把人类带入智能商业时代,它建立在互联网电商基础上,又超越互联网。
B. 第四次零售革命将零售业的成本、效率、体验推向新的层次,以此促进信息、商品和资金流服务的升级。
C. 消费的个性化使客户需求、消费场景和商品产出这三者会变得极其分散,而智能化商业则将其串联起来。
D. 第四次零售革命,促进信息、商品和资金流动效率的升级,也使零售逐步社会化,专业化。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第四次零售革命要实现消费个性化的目标,让消费者可以通过家里的智能冰箱自动识别鸡蛋、牛奶等。
B. 社会化能够更好地实现规模经济和网络效应,提高专业化的水平,政府应该担负起社会化的关键性职能。
C. 2017年上半年,我国网络零售交易额增长迅猛,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了同期实体店。
D. 中国参与和引领国际规则的制定,不仅能提升合作竞争新优势,也使中国引领的“第四次零售革命”落到了实处。
E. 零售业本质“成本、效率、体验”的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方式等,将在第四次零售革命中不断改变。
9. 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推动第四次零售革命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7. B 8. AE
9. ①消费主权时代的到来首先是需求个性化.消费者越来越注重自身个性的表达。②消费端的变化, 这需要通过建立在感知、互联、智能基础上的智能商业来实现。③智能技术的支撑,消费与智能技术这两股力量绞合在一起。
【解析】
7.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B项,“第四次零售革命将零售业的成本、效率、体验推向新的层次,以此促进信息、商品和资金流服务的升级”因果倒置,原文为“最终,信息、商品和资金流的服务会变成像水电煤一样的公共基础设施,将零售业的成本、效率、体验推向新的层次。”故选B。
9. 试题分析:题干是“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推动第四次零售革命的因素有哪些”,是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题干已经给出了答题区域——材料二,仔细阅读材料二,可以从中筛选出“消费主权时代的到来首先是需求个性化,消费者越来越注重自身个性的表达” “可以预见消费变化带来的结果是:客户需求、消费场景和商品产出这三者会变得极其分散”“这需要通过建立在感知、互联、智能基础上的智能商业来实现”“消费和智能技术就像DNA的双螺旋结构一样,相互联系、相互配合。消费端的变化代表了第四次零售革命的方向”“消费与智能技术这两股力量绞合在一起,为我们带来第四次零售革命”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概括推动第四次零售革命的因素有哪些。
点睛:信息筛选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几种在文段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此题属于局部信息筛选。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戴云杰。
完颜勖,字勉道。本名乌野,穆宗第五子。好学问,国人呼为秀才。年十六,从太祖攻宁江州,从宗望袭辽主于石辇铎。太宗嗣位,自军中召还,与谋政事。宗翰、宗望定汴州,受宋帝降。太宗使勖就军中往劳之。宗翰等问其所欲。曰:“惟好书耳。”载数车而还。
天会六年,诏书求访祖宗遗事,以备国史,命勖与耶律迪越掌之。勖等采摭遗言旧事,自始祖以下十帝,综为三卷。凡与契丹往来及征伐诸部,其间诈谋诡计,一无所隐。事有详有略,咸得其实。十五年,为尚书左丞加镇东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预平宗磐之难,赐与甚多,加仪同三司,以“皇叔祖”字冠其衔。勖皆力辞不受。
皇统元年,撰定熙宗尊号册文。上召勖饮于便殿,以玉带赐之。所撰《祖宗实录》成,凡三卷,进入,上焚香立受之,赏赉有差。制诏左丞勖、平章政事弈职俸外别给二品亲王俸傔。旧制,皇兄弟、皇子为亲王给二品俸。宗室封一字王者给三品俸,勖等别给亲王俸,皆异数也。俄同监修国史进拜平章政事光懿皇后忌辰熙宗将出猎勖谏而止。熙宗猎于海岛,三日之间,亲射五虎获之。勖献《东狩射虎赋》,上悦,赐以佩刀、玉带、良马。能以契丹字为诗文,凡游宴有可言者,辄作诗以见意。时上日与近臣酣饮,或继以夜,莫能谏之。勖上疏谏,乃为止酒。进拜左丞相,兼侍中、监修如故。八年,奏上《太祖实录》二十卷,赐黄金八十两。出领行台尚书省事,召拜太保,领三省、领行台如故,封鲁国王。
勖刚正寡言。海陵方用事,朝臣多附之者。一日,大臣会议,海陵后至,勖面责之曰: “吾年五十余,犹不敢后,尔少年强健,肪敢如此。”海陵跪谢。九年,进拜太师,进封汉国王。海陵篡立,加恩大臣以收人望,封秦汉国王,领三省、监修如故。及宗本无罪诛,勖髭鬓顿白,因上表请老。海陵不许,赐以玉带,优诏谕之。有大事令宰臣就第商议,入朝不拜。勖遂称疾笃不言,表请愈切,海陵不怿,从之冲出迷雾。以本官致仕,进封周宋国王。正隆元年,与宗室俱迁中都。二年,例降封金源郡王。薨,年五十九。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俄同监/修国史进拜/平章政事光懿/皇后忌辰熙宗将出猎/勖谏而止
B. 俄同监修国史/进拜平章/政事光懿/皇后忌辰/熙宗将/出猎勖/谏而止
C. 俄同监/修国史/进拜平章政事/光懿皇后忌/辰熙宗将出猎/勖谏而止
D. 俄同监修国史/进拜平章政事/光懿皇后忌辰/熙宗将出猎/勖谏而止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秀才,别称茂才。汉以来成推举人才的科目之一。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现代也比喻知识量丰富的人,文中指学校生员。
B. 尚书,是中国古代官职名之一。最初指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C. 三省,即三省制度,始于魏晋南北朝,完善于唐,宋辽沿用。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起草诏书、审核诏书和执行政令。
D.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完颜勖治学严谨。修撰国史,采集撷取流传的遗言旧事,自金始祖以下十位皇帝的事迹,综合编写为三卷。记事有详有略,都符合真实情况。
B. 完颜勖深受皇帝器重。熙宗在海岛打猎时,每日与近臣酣饮,有时甚至日以继夜,没有人能够劝谏他。完颜勖上书劝谏,皇上才停止这样饮酒。
C. 完颜勖耿直忠君。出任尚书左丞时,因平息了宗磐之难,太宗赐与他仪同三司,并以“皇叔祖”三字冠其衔,但是完颜勖只接受了前者。
D. 完颜勖刚正寡言。大臣会议时,海陵后到,完颜勖当面指责他,海陵只好跪下道歉。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撰《祖宗实录》成,凡三卷,进入,上焚香立受之,赏赉有差。
(2)勖遂称疾笃不言,表请愈切,海陵不怿,从之。
【答案】10. D 11. A 12. C
13. (1)完颜勖所撰写的《祖宗实录》成书,共三卷,进宫呈上,皇上焚香站立接受了,赏赐赠送勖不同的礼物。
(2)于是完颜勖声称自己病重而坚持不发表意见,上表请求退休的言辞愈加迫切,海陵不高兴,依从了他。
【解析】
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题,根据名词“国史”“平章政事”“光懿皇后”“熙宗”,虚词“而”,“监修国史”是一个完整的动宾结构,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平章政事”是官名,中间不能断开,“光懿皇后”是一个完整称谓,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再结合本句意思:不久,完颜勖奉命监修国史,进拜平章政事。光懿皇后诞辰忌日,熙宗要出外打猎,勖劝谏并阻止了皇上出猎。句子可以断开为:俄同监修国史/进拜平章政事/光懿皇后忌辰/熙宗将出猎/勖谏而止。故答案为D。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滕旋。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A项,“文中指学校生员”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一段,原文为“好学问,国人呼为秀才”,意思是“勖很有学问,国人都叫他秀才”,这里秀才不是指“学校生员”,而是说完颜勖有学问。故选A。
1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C项,“但是完颜勖只接受了前者”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二段,原文为“预平宗磐之难,赐与甚多,加仪同三司,以‘皇叔祖’字冠其衔。勖皆力辞不受”,意思是“因预见并平息了宗磐之难,太宗赐与他很多,加仪同三司,并以‘皇叔祖’三字冠其衔。但是完颜勖坚持谢绝不接受”。故选C。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所撰”,“所”字结构,撰写的;“成”,完成,成书;“凡”,共;“立受”,站立接受;“赏赉”,赏赐;“差”,不同,这里指赏赐了不同的礼物。(2)中的“遂”,于是,就;“疾笃”,病重;“不言”,不发表意见;“表请”,上表请求;“切”,迫切;“怿”,高兴;“从”,依从;“之”,代词,他,代指完颜勖。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完颜勖,字勉道,本名叫乌野,是穆宗的第五个儿子。勖很有学问,国人都叫他秀才。勖十六岁的时候,跟随太祖攻打宁江州,随从宗望袭击辽主到石辇铎。太宗接继皇位,把勖从军队中召回朝廷,与他谋划政事。宗翰、宗望攻克汴州,接受宋帝投降。太宗派勖前往军中去慰劳。宗翰等人问他有什么愿望,他说:“我只喜好书。”宗翰等给他装几车书送还。
天会六年(1128),下诏寻访祖宗遗事,用来准备修撰国史,命令勖与耶律迪越掌管修史的事。完颜勖采集撷取流传的遗言旧事,自金始祖以下十位皇帝的事迹,综合编写为三卷。凡是部族,既说某部,又说某水之某,又说某乡某村,以便于识别这些地方。凡是与契丹国往来及互相征战攻伐的各部族,其间所使用的诈谋诡计,一概记叙没有隐瞒。记事有详有略,都符合真实情况。太宗天会十五年(1137),完颜勖出任尚书左丞兼镇东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因预见并平息了宗磐之难,太宗赐与他很多,加仪同三司,并以“皇叔祖”三字冠其衔。但是完颜勖坚持谢绝不接受。
皇统元年(1141),完颜勖编撰的熙宗尊号册文定稿。皇上召见勖在偏殿饮酒,拿玉带赐给他。完颜勖所撰写的《祖宗实录》成书,共三卷,进宫呈上,皇上焚香站立接受了,赏赐赠送勖不同的礼物。皇上颁诏给予左丞勖、平章政事弈除职务俸禄外另给二品亲王俸禄。按照旧的制度,皇兄皇弟、皇子是亲王的要给二品的俸禄,宗室亲眷中封一字王的给三品的俸禄,完颜勖等另给亲王俸,都属于特殊情况。不久,完颜勖奉命监修国史,进拜平章政事。光懿皇后诞辰忌日,熙宗要出外打猎,勖劝谏并阻止了皇上出猎。熙宗在海岛打猎,三天时间,亲自射伤五只老虎并捕获了它们。完颜勖向熙宗献上《东狩射虎赋》,皇上欢喜,赐给他佩刀、玉带、良马。完颜勖能用契丹文字写诗文,凡出游或赴宴中有可感可说的,则做诗以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当时皇上每日与近臣酣饮,有时甚至日以继夜,没有人能够劝谏他。完颜勖上书劝谏,皇上才停止这样饮酒。完颜勖像在太宗时一样,仍进拜左丞相,兼任侍中、监修等职。八年(1148),完颜勖向皇帝呈上《太祖实录》二十卷,皇上赐给他黄金八十两,白银一百两,重彩五十端,绢一百匹,通犀、玉钩带各一个。完颜勖出领行台尚书省事,奉召拜太保,统领三省、领行台一如既往,被熙宗封为鲁国王。
完颜勖刚正寡言。海陵刚主事的时候,朝臣多数是附和他的。一天,大臣会议,海陵后到,完颜勖当面指责他说“:我五十多岁了,还不敢落后,你年少强健,竟敢如此。”海陵跪下道歉。九年(1149),完颜勖又进拜太师,并进封汉国王。海陵篡位以后,加封大臣以笼络人心,又封他为秦汉国王,统领三省并任监修与以前一样。及至宗本无罪被杀,完颜勖鬓发胡髭顿时白了,因此上表请求告老离朝。海陵不准许,赐给他玉带,下诏对他优待:有大事命令宰相大臣到他府上商议,他入朝见君可以不拜。于是勖声称自己病甚重而不发表意见,上表请求退休的言辞愈加迫切,海陵不高兴,依从了他。完颜勖以本官致仕,进封为周宋国王。正隆元年(1156),完颜勖与宗室一起迁居中都。二年(1157),按照律例完颜勖被降封为金源郡王。这一年,完颜勖逝世,享年五十九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旧
陆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①久埋巴硖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①奇士: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本诗首联开篇点题,“当年”呼应了题目中的“旧”字,后半句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出雄壮的气势。
B. 颔联“壮志”与“秋风”形成鲜明对比,表明自己虽然在战场上勇于冲锋陷阵,怎奈年岁已高,打起仗来未免心有余力不足,令人感叹。
C. 颈联表达出自己的理想与现实状况的强烈反差。梦中时常还想着在北方杀敌,收复失地,可现实却只能身老乡野。
D. 尾联诗人运用借代手法,想起已经故去十年的好友,感慨自己再也没有机会与志趣相投的好朋友相互鼓励。
E. 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形象相关。
15. 作品中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案】14. BD 15. ①迟暮的悲伤。“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②壮志难酬的悲愤。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中老去。③孤独寂寞。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表达了作者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B项,“心有余力不足”说法错误,本联是运用对比,抒发了诗人自己迟暮悲伤和壮志难酬之情;D项,“尾联诗人运用借代手法”说法错误,本联没有用借代手法。故选BD。
15. 试题分析:题干是“作品中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是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核心内容要素,结合重要诗句进行具体的分析,“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等句看出,年轻时的诗人旅游豪迈洒脱的气质,具有一种温婉谦恭的男儿形象,此时的诗人身处年迈之时,内心一片苦闷情怀,充满着无限的惆怅与悲伤,“奇士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一句,他人有着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情怀,但是时光却无奈,一味的催人老去,暮年时在秋风中白了头发,是一位垂暮老者,诗中饱含出这样的一种人生迟暮的悲苦凄凉情怀,也更加显示出诗人对友人逝去的无限怀念,突出内心的无限伤感,写出内心苦闷抑郁的寂寞情感我的仙界学院。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本题可以根据对诗歌具体内容分析得出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描写刘宋开国皇帝刘裕曾经居住过的地方的三句“__________双归雁, 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先写“________”以美女衬英雄;再用“________” 以曹军惨败来突出周瑜英气勃发的形象。
【答案】 (1). 斜阳草树 (2). 寻常巷陌 (3). 人道寄奴曾住 (4). 小乔初嫁了 (5). 樯橹(强虏)灰飞烟灭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巷陌、曾、乔、嫁、樯橹(强虏)。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第II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随着“十一”假期的临近,玉溪市著名景点——抚仙湖将迎来旅游高峰,有关人士说,玉溪市该旅游景点严阵以待,已经做好了各项准备工作。
②春天,百花盛开,果园里姹紫嫣红华天韵。粉嫩娇俏的桃花、晶莹剔透的梨花、如云 似霞的樱花,引得游客纷纷立此存照。
③部分商人只在乎盈利,一昧地数米而炊,未必能得偿所愿。
④一直以来,普利策奖被认为是新闻业的标杆,从最初的新闻奖,到现在设立了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综合奖项,其影响力经久不息。
⑤近日,厦门大学召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推进会,别出心裁地提出首席科学家负责制,聘任首席科学家负责学科建设管理。
⑥他又一次求职失败,不由得想起长辈平时的谆谆教诲,他全当作秋风过耳,如今身无长技,后悔莫及。
A. ②③⑥ B. ①②④ C. ②⑤⑥ D. ①④⑤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①严阵以待:摆好严整的阵势,等待来犯的敌人。此处不符合语境;②立此存照:原意是写下字据保存起来,以作将来查考的凭证。此处望文生义,错误理解为“站在此处照相”;③数米而炊:数米粒做饭(语出《庄子·庚桑楚》),比喻做用不着做的琐细小事。后来也形容人吝啬或生活困窘。符合语境;④经久不息:经过长时间停不下来,一般形容掌声,影响力应该搭配“经久不衰”;⑤别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符合语境;⑥秋风过耳:比喻漠不关心。符合语境。故选B。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这套教材一反传统做法,重在指点学生从范文中去体味、领悟写法,这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有所裨益的。
B. 4月 22 日夜,在朝鲜黄海北道发生的重大交通事故,已导致 36 名中国游客、朝方工作人员遇难和受重伤,目前情况极其严重。
C. 近日,一些地方的基层政府通过加强保洁员培训、增加垃圾桶购置、提供清扫设备租赁,发动各级干部、群众参与乡村生态环境整治工作。
D. 李家山遗址重见天日后,一直是考古界关注的焦点。其陆续出土的文物一次次刷新着人们对古滇文明的认识。
【答案】D
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同事的女儿考上了师范大学,他题字“杏坛之秀”相送。
B. 张先生说:“今日有缘相聚,您是马齿徒增,我是碌碌半生,怎不让人感慨!”
C. 面对身旁接受采访的抗战老兵,记者小明问道:“请问您今年多大了?”
D. 李磊送给朋友一本自己写的诗集艾蕾娜,他的朋友说:“我一定拜读并雅正。”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能力。题干要求选出“表达得体的一句”,B项,“马齿徒增”称自己白白增长年岁,学业或事业却没有什么成就。此处应用褒义词“功成名就”之类的;C项,“多大了”不合适,应问“高寿”。D项,“雅正”,敬辞,用于把自己的诗文书画等送给人时请对方指教。用于此处表达不得体。故选A。
点睛:语言表达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所谓“语境”包括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场合(时间、地点、氛围),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所谓“语体”主要指是口语(谈话、演讲、辩论、广播稿)还是书面语(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应用语体)。前者要求通俗易懂、多用短句、不用文言词。后者须根据所使用的文体而定,例如应用语体包括启事、通知、申请(假条通俗易懂、简洁平实),广告(形象生动、多用修辞),广播稿(通俗化、口语化)等。一注意场合,审时度势;二看清对象,因人而异;三掌握谦敬,注意礼貌。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一阴一阳之谓道”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论断。那么①_____?首先,②____,万事万物都存在这种关系,比如自然界的天地、四季、山水、风火等,都有阴阳之别。其次,阴阳两种属性尽管是对立的,③____,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互相配合,才能化生万物。再次,阴阳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比如泰与否、损与益等,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上所述可见,阴阳两种属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答案】 (1). ①阴阳二者是什么关系呢 (2). ②阴阳是互相对立的 (3). ③但也是互相依存(统一或配合)的
【解析】【试题分析】①处,上文是个总述句,“‘一阴一阳之谓道’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论断”,下文有问号,并说“首先”“万事万物都存在这种关系”,据此可判断出此处应填领起下文的句子,如“往阴阳二者是什么关系呢”之类的内容;②处,上文有“首先”,下文有与“首先”对应的“其次,阴阳两种属性尽管是对立的”可推断出,此处应填“阴阳是互相对立的”一类的内容;③处,后文说“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互相配合”可推断出,此处应填“但也是互相依存”一类的内容。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找准话题。在文段所提供的语境中,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角度应保持一致,而不能混杂。其次考虑语境的和谐。一个文段所描述的画面、环境、情调、氛围、风格应和谐统一,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意蕴同其中的物象、景致应契合,才能感染读者。再次注意逻辑事理。在语言表达中,应该注意上下文、前后文之间的对应和呼应,若前面说到一种情况,后面就须与之照应统一,不能顾此失彼,自相矛盾。
21. 下面文段中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的问题。
中国人自古以来尊崇孝道,许多人为了尽孝对做错了事的父母依然竭力维护,这样的愚孝必然会给他人造成消极影响,也很可能会给社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发现了父母的错处立刻指出才是真正的孝顺,而只有妥善处理家庭关系的人才能最终取得事业的成功。
①这样的愚孝不一定会给他人造成消极影响。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②发现了父母的错处立刻指出不一定是真正的孝顺。 (2). ③妥善处理家庭关系的人未必能最终取得事业的成功。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仿句的能力。文段中有一些语句说法太绝对,存在一定的逻辑问题,考生要先找到有问题的句子,然后依照例句进行修改即可,只需把绝对的词换成有余地的词即可。如:这样的愚孝必然会给他人造成消极影响;发现了父母的错处立刻指出才是真正的孝顺,而只有妥善处理家庭关系的人才能最终取得事业的成功。这几句说法中“必然会、才是、才能”及格词语说法太绝对了,忽略了存在的特殊性龚维芳,所以可改为:发现了父母的错处立刻指出不一定是真正的孝顺。妥善处理家庭关系的人未必能最终取得事业的成功。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5月4日,北京大学举行建校120周年纪念大会,北大校长在讲话中将“鸿鹄”的“鹄”(hú)念成“浩”,引发质疑。次日,他发表致歉信,称自己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并强调“焦虑与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反而会阻碍我们迈向未来的脚步”,又引发公众热议。
对北大校长念错字和他的致歉信,你怎么看?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和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北大校长念错字第二天公开道歉,这事儿值得点赞
单就读错字一事,作为全国顶尖高等学府,北大的校长读错“鸿鹄”一词似乎让人大跌眼镜,且又极大地满足了人们“自比强势”的自恋欲。这种“自比强势”实际上是一种类似变态的心理障碍贺州党建网。在这种心态下,以一己之识、一“鹄”之认,便极度自恋爆棚地沾沾自喜并对北大校长加以口诛笔伐,无非是想借此证明,自己的水平比堂堂北大校长要高出一筹。
说老实话,这要是在别的学校,一个校长念错了字、读白字,压根可能就不是个事儿,眨眨眼就过去了。但是在北大这里就不行,在北大校长这里更不行,必须声而讨之、群起攻之而后快。
校长读错字没什么大不了的!此事不必围观,更不必上纲上线,拿没有文化、没有政治性来说事,不必没事闲得慌继续口诛笔伐。不要说老人家会读错字,就连白纸黑字的报纸,都有出差错的时候。按照国家规定,报纸是允许有差错的,文字差错率限于万分之三。当然,在一个隆重的120周年校庆的场合,北大的校长念错字,确实有所不该,不让人待见。但是,那么大年龄的校长念错一个不太常用的生僻字,也是难免,应该得到人们的宽容和理解,绝对不该一棍子打死。
一个值得注意的客观情况是,那些读书并不完整系统的四五十年代的老人,由于历史原因,很多时候都是自己啃书学习的,确实有些生僻字会习惯性地念不准。比如,直到现在,我们还常常可以听到有老同志会把“酝酿”念成“酝嚷”的,会写个别错别字的。按照这个逻辑判断,可能这位北大校长一直是把“鸿鹄”念成“鸿浩”的。不要说这些大几十岁的老人们,就连我们这些年轻人,经过差不多二十年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系统的教育,扪良心而自问,谁敢拍着胸脯保证说自己就没有念过错字和白字呢。
在事情发生发酵的第二天,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北大校长亲自写的道歉信。信中态度之诚恳、反思之深刻、言语之亲和,令人感动,值得点赞。这封道歉信一发出,便和预期的一样,得到了如潮好评,大家对校长的态度急转直上。
北大以及北大的校长,这样做就对了,也应该是唯一正解。不怕质疑,坦然面对和坦诚认错,这是最好的处理质疑的方式。置之不理或者任何辩解都将是徒劳。毕竟,我们是很容易被真诚打动的。我们固然不喜欢北大校长念错字,但我们却非常喜欢北大校长对念错字之后的诚恳的认错态度。一个科学家,一个著名大学的校长,本应该有此胸怀,应该实事求是,直面现实义县天气预报,严谨而谦虚。就像他在致歉信中所言:“能够让我们走向未来的,是坚定信心、直面现实的勇气和直面未来的行动。”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主要讲北大校长林建华在讲话中将“鸿鸪”的“鹄”念成“浩”,引发质疑,致歉引发公众热议。对北大校长念错字和他的致歉信,发表自己的看法。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道歉是胸襟,是器量。如今的全媒体时代,任何一个名人的一个细微的错误或失误都会被无限放大,引起山呼海啸般的抨击。林建华称,希望通过致词让大家理解的思想:“焦虑与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反而会阻碍我们迈向未来的脚步。能够让我们走向未来的,是坚定的信心、直面现实的勇气和直面未来的行动”。正确对待自己的过失(错误),质疑有利于进步。每个人都会犯错误,但是错误本身并不可怕,我们的态度才是最重要。“对不起”,这三个字看似很普通,却是一个人基本素养的体现。向地位、辈分比我们高的人说“对不起”比较容易,向地位、辈分比我们低的人真诚的说“对不起”就更需要胸怀。真诚的道歉可以修复一个破裂的关系,也使双方学会了彼此包容、彼此理解、彼此相爱。真正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给对方带来的伤害,真诚道歉,既有助于化解矛盾,同时也培养了正直诚实的品德。在错误中成长,“人生应当做点错事,做错事就是长见识”这是罗曼·罗兰说的一句名言,人不能没有错误,但同样的错误只能犯一次,我们要在错误中成长。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由于“矛盾性”,更由于作文材料的多则,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在行文中,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析因果、辨析本质。试题是否具有思辨性,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这就牵涉作文题设置的题型功能和题型考查目标的问题。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包括思想内容、情感态度、布局谋篇,以及对这些加以整合的逻辑思维能力
全文详见:https://bbs.6596.org/1169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