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鸥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浏览: 296

二战苏军的防御作战:真是靠人海战术淹死德国人吗?-空山野语 二战苏军的防御作战:真是靠人海战术淹死德国人吗?2018-02-14ralph微博科罗廖夫的军事


二战苏军的防御作战:真是靠人海战术淹死德国人吗?-空山野语
二战苏军的防御作战:真是靠人海战术淹死德国人吗?
2018-02-14ralph微博科罗廖夫的军事客厅
本文作者:ralph微博
引子:防御是战斗行动的一种类型,其目的在于抗击敌人优势兵力的进攻(突击),掩护(扼守)一定的方向(地域, 目标)节省次要方向上的兵力兵器,而在主要方向上造成对敌优势。当不能进攻或不宜进攻时,军队就被迫或预有计划地采取防御防御有战术防御、战役防御和战略防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苏德战场上,苏军在防御问题上曾走过一段弯路,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庆幸的是,苏联人从失败中吸取了教训,逐渐完善了自己的防御战理论和作战方法。否则,真不知二战的东线进程会变成什么样子。与进攻作战不同,苏军在二战中实施的战略防御和绝大多数防御战役集中在战争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在战争第三阶段只是进行了部分局部性的防御战役。这些战役中多为达到进攻极限后,扼守已占领地区,抗击德军反突击进行的防御,以及为合围对外正面德军,阻击其解围而实施的防御昌子琪。
从苏军二战中防御战术的变化来看,大体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为防御不稳定期,苏军的防御被屡屡突破,大量部队被合围歼灭,这一时期基本和战争第一阶段吻合;第二个时期为防御发展完善期,苏军防御逐渐变得相对稳固,这一时期基本和战争第二、三阶段吻合。因此,笔者将分两个时期来对二战苏军防御的发展进行叙述。
第一章 理论初现
在苏联国内战争结束到苏德战争爆发前这段时间内,苏军对于战略防御也有一个认识变化的过程。在国内战争结束之后的一段时间里, 由于苏军力量比较弱小,同时还面临着帝国主义入侵干涉的危险,所以比较重视战略防御的研究。
在国内战争中,年轻的红军防御作战经典当属卡霍夫卡登陆场防御作战。
链接-卡霍夫卡登陆场防御作战1920年8月7日-10月28日,整个登陆场面积216平方千米,纵深12-15千米。建立了3道防御阵地,前进防御地带(距离前沿40余千米)、基本防御地带(距离3-6千米,长30千米)和桥头防御地带池宇峰。基本防御地带有3道铁丝网,以及火炮、地雷(防坦克),守军为步兵第15和51师(师长布柳赫尔,全师10596人,装备步枪12139支、机枪201挺、火炮30门)以及拉脱维亚步兵师,弗兰格尔多次攻击未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红军在登陆场防御中首次建立了反坦克炮防御点,这在当时的军事学术属于首创。1920年10月14日,弗兰格尔发动了国内战争期间最大规模的坦克冲击,力图突破红军防御,然而依旧被击溃。整个防御作战,白卫军共出动6万步兵、700骑兵、坦克12辆、装甲车14辆、火炮80门、机枪200挺以及飞机15架微风山谷。红军防御部队共有 1.1万人、装甲车10辆、火炮52门、机枪368挺。作战中,红军一共缴获坦克10辆、装甲车7辆、机枪70挺等。
卡霍夫卡作战纪念碑
然而,在经过卓有成效的经济建设后,苏联武装力量迅速壮大了起来。苏联上至最高领导人,下至基层指挥员的自豪感不断膨胀,以至发展为盲目乐观,普遍认为在这种情况下防御的作用经下降,尤其是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坦克机械化部队后(笔者注: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苏军指导思想转变为“采取进攻的方法进行战争”。防御在苏军战争理论中失去了应有的地位。
在苏德战争爆发前的苏军战争理论中,已看不到战略防御的字眼,实施防御只是在战术和战役规模内,这造成了苏军作战理论的严重不平衡性。正如苏军总参军事学院院长科兹洛大大将在80年代初的一篇文章中所承认的那样:“由于当时预计敌人深入我腹地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对于准备与实施战略防御的理论未作全面的研究。这些问题是在苏军同法西斯武装斗争的过程中才解决的。”
尽管苏军学术界否认战略防御的作用和存在,但毕竟承认战役防御和战术防御的必要性,所以战前苏军防御作战理论还是有一定的发展的。苏军认为防御可分为阵地防御和机动防御擎海潮。但不管哪种防御,都必须具备防炮兵、防坦克、防飞机和防化学的条件。苏军并没有完全漠视坦克机械化部队的发展对提高进攻军队突击力所发挥的作用。
早在30年代末,苏军中就有人主张在防御中(在70—100千米地带内)建立四层地幅。第一层为前进地幅(纵深30—45千米),这是障碍物地带,主要部署特种障碍设置队,负责迟滞敌人和暴露敌人部署;第二层为战术地幅(纵深20—30千米),分为三道阵地,第一道阵地为障碍物地带(纵深10—15千米),第二道阵地为第一基本战术地带(纵深4—6千米),第三道阵地为第二防御地区(纵深8—12千米),集团军主力即配置在此地幅内;第三层为战役地幅(纵深15—30千米),由一道障碍物地带和一道后方防御地带组成,配置有集团军预备队和防坦克预备队;第四层为后方地幅,纵深为50千米,配置有主要的仓库和供给站。集团军战役布势的全部纵深达100—150千米。这已经初步具备了以后成功抗击德军突击的纵深防御的某些特点,尽管它仍然是不完善的。
1936年的野战条令规定:在正常的正面防御中,军的防御地带宽24-30千米,师8-10千米,团为4-6千米。步兵师的防御纵深为5-6千米,团为2-4千米,营为1.5-2千米。条令指出,坦克用来配合突击集群进行反冲击,或独立的与防坦克支队协同动作。
1939年野战条令(草案)规定,步兵团可以受领宽度6-8千米防御正面,军的防御正面可达50千米以上,而据统计防御正面可以达到200千米。
到40年代初,防御正面宽度进一步缩小。步兵军缩减到25千米,师缩减到10千米,战术防御地幅纵深增加到20千米,基本防御地带纵深增加到10千米。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后,战术地幅已包括保障地带、战斗警戒阵地、基本防御地带和第二防御地带,这比30年代末的思想又进了一步。
军队防御战斗队形也进行了改进。三十年代曾要求建立牵制队(占兵力三分之二,用于防守阵地)和突击队(占兵力三分之一,用于反冲击等,实际相当于预备队)。到四十年代初金尊皇帝油,认为由于技术兵器发展,扼守基本防御地带具有更重要意义,原先的牵制队和突击队已无存在价值,因此认为战斗队形没必要分成两个队,改为由各战斗梯队、炮兵群和预备队组成。军第一梯队步兵师受领任务是:防守基本地带,以及消耗敌人突击集团,阻挡其进攻。军预备队则配置在第二防御地带,用于实施反冲击。苏军还规定以反坦克炮组成快速反坦克预备队,当时认为每千米正面达到6-9门反坦克炮,即可保证防御的稳定性。在防御纵深内,还应设置防坦克地域、地雷场、防坦克壕、桩砦和鹿砦。防空问题,认为每个步兵师配备1个高炮营(12门37 和76毫米高炮),可以在正面2千米、纵深2.5千米用两层火网掩护军队。
条令规定,集团军战役布势多半为一个梯队,通常步兵军担任集团军战役布势第一梯队,进行防御。步兵师则主要担任步兵军战斗队形中的第一梯队,在主要方向或辅助方向上进行防御。步兵军防御战斗队形包括1个战斗梯队、1个炮兵群、1个坦克预备队和1个防坦克预备队。作为军战斗梯队的步兵师通常配置成一线,占领主要防御地带。军总预备队兵力,当时认为1个步兵团,配置在第二防御地带,预备队的使命是加强反冲击地带内的步兵师。步兵师防御战斗队形第一梯队通常2个团,主要任务坚守主要抵抗阵地和第二梯队阵地。第二梯队兵力约为师的1/3,使命是建立防御纵深和反冲击。第二梯队占领1个或2-3个地域并加以工事构筑。步兵师防守正面平均6-10千米地带,建制兵力兵器每千米密度为步兵营1个、步枪和骑枪1200支、冲锋枪150支、轻机枪45挺、重机枪20挺、迫击炮6-8门、防坦克炮5-7支和火炮10门;主要方向防御步兵师一般可以得到军属炮兵2-3个营加强。
战争初期步兵第153师的布防即是战前观点的体现
苏军战前的防御作战理论至少较彻底的摆脱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防御理论的束缚(在战术层面更为明显),这一点比法国要先进一些。但可惜的是却走向了“进攻至上”的极端而放弃了战略防御,与法国正好相反(法国极为重视战略防御,马奇诺防线即为明证)。战役防御在苏军中被认为是一种权宜的作战方法。按当时的设想,集团军可以以自身的兵力在战术防御范围内阻止并击溃敌人,所以只对集团军及集团军以下部队的防御作战作了一定研究渤海论坛。对方面军或方面军群进行防御作战的问题很少甚至没有进行过研究。战略上的失误是很难用战役、战术胜利来弥补的,更何况苏军在苏德战争初期的防御战役、战斗大多失利。这就造成了苏军战争初期的严重损失和失利。
1939年,工农红军野战条令(草案)指出,“当情况不允许或不宜进攻时,便应组织防御。。。防御必须包括顽强的抵抗,以此来消耗敌人的体力和挫败敌人的锐气。。。因此,防御应该以小兵力给数量上占优势的敌人以重大杀伤”。条令指认可战术范围内的防御和运动防御,认为防御多半是集团军战役范围内的行动,只有在极个别场合才是方面军范围内的行动。至于在战略防御中如何组织和实施,则根本没有谈过;甚至在条令和教令中没有用过“战略防御”这些词。
1941年红军野战条令草案规定,集团军应占领防御的战术和战役地幅。集团军防御地带的基础是由主要防御地带和第二防御地带组成的战术地幅。在战术地幅内集中了大部分兵力兵器,以便给进攻之敌以主要杀伤。整个战术地幅纵深应该15-20千米。预先转入防御时杜仲猪腰汤,除上述两个地带外,还设置保障地带和战斗警戒阵地。
防御中,第一梯队步兵师以自己的战斗队形占领宽6-10千米以上、纵深4-6千米的主要(基本)防御地带。主要防御地带由主要阵地、步兵团第二梯队阵地和师第二梯队或预备队阵地组成。
主要阵地应该建立在天然防坦克障碍物之后,便于荫蔽配置各营、在前沿前和纵深内组织火力配系、建立指挥所和观察所所配系的地形上,在这里构筑营防御地域。营防御地域是环形防御的抵抗枢纽部,它包括几个构筑有步兵班掩体、重机枪掩体、营属迫击炮和火炮掩体的连支撑点。步兵掩体、排和连支撑点之间用交通壕相连接,没有规定构筑绵亘的堑壕。主要抵抗地带的尔后阵地也按上述原则构筑。在阵地之间的间隙阵地上,构筑团属和师属炮兵的发射阵地。
在所有阵地其中也包括主要阵地上,营防御地域之间可留有部队未占领的间隙地。间隙地应设有障碍物,以交叉火力和短兵火力构成绵密的火制区。此外,还要挖掘供反坦克歼击组使用的独立掩体和掩壕。
第二章 莫斯科-斯大林格勒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苏军仓促应战。用于边境防御的部队尚在向边境阵地开进途中,即被突进来的德军装甲部队和俯冲轰炸机联合击溃、消灭。苏军在前线情况不明的情况下,又贸然实施反突击,造成重大损失。仅边境交战18天,即损失兵力778751人和大量技术装备天亮了说再见。斯大林很快发现战前制定的战略进攻作战方针不符合战争实际,于是于6月底决定全线转入战略防御。
此时的苏军既缺乏防御作战理论指导,又缺乏进行稳固防御所需的兵力、兵器,可谓是在一片混乱中转人了防御。那些“突击”提升上来的指挥员,就连战前已有的防御战术都不能很好的执行,就更别提根据战争实际来对防御的战术进行完善提高了。而德军则是士气高昂,作战经验丰富,他们的纵深攻击进攻战法已经运用得十分熟练。古德里安早在1937年10月15日刊登在德军军官协会官方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中,即已阐明了这种战法的核心思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以更快的速度运动,在运动中不惧怕敌人的防御火力,使敌人难以重新构筑新的防线,并一直攻击到防御者的纵深。……我们要的是在所计划的时间内,将整个防御体系纵深的敌人同时消灭”。德军的突破纵深一般为300—350千米,苏军战略防御纵深(包括军队占领的防御地带和构筑的防御地区)在250-600千米之间。但是溃败的苏军的退却速度赶不上德军装甲部队推进速度,不能赶在德军前面占领后方防御地带而陷入合围。由于没有制空权,大本营预备队因敌机轰炸而前调速度缓慢,也不能及时占领预先构筑的防御地区,通常只能重建战略防线来抵御德军进攻。所以,战争第一阶段苏军的防御是很不稳定的。
边境交战
防御分为被迫转入防御和预有准备的防御两种情况。在战争第一阶段,苏军防御作战基本属于前者。被迫转入防御有明显的弱点:准备不足、兵力缺乏、防御稳固性差。在1941年夏季战局中,苏军在组织防御过程中存在严重缺陷,这也是当时苏军作战能力的真实反映。由于兵力不足,苏军方面军和集团军都编成一个梯队,还有一个很弱的预备队(通常只有1-2个步兵师,方面军和集团军均是如此)。由于没有二梯队进行防御,这样的战役布势根本无法对抗德军的纵深突贯。苏军防御正面过于宽大,集团军防御正面宽约为150—200千米(一个极端的例子为:在斯摩棱斯克交战中,西方面军右翼的第22集团军6个师防御正面为280千米),方面军更高达300—500千米,步兵师通常在宽达25-50千米的地带内进行战斗,这比战前条令规定的宽度都要大2倍以上,战斗队形根本形不成梯次配置。集团军当时的防御纵深只有10-15千米。在得到战略预备队不断的增援以后忘掉我是谁,这种情况才得到一定改善。
链接:苏军步兵师1941年7月编制
由于战争初期的严峻局势,苏军发现战前1941年4月的编制过于笨重,缺乏机动性,同时战争初期装备损失巨大以及大量工厂内迁,给装备生产和供给带来严重问题。
按照新的编制,步兵师人数减少25%,火炮和迫击炮减少52%,汽车减少64%。师的编制内取消了榴弹炮兵团、独立45毫米加农炮兵营等一些分队。步兵团的120毫米迫击炮连改为排(2门),76毫米团属炮兵连减少1个排。步兵营取消45毫米炮排82毫米迫击炮连改为1个排(2门)。步兵连的轻机枪数量减少一半,重机枪排取消。
新的编制1个步兵师10859人,装备火炮和迫击炮144门(其中28门76毫米加农炮、8门122毫米榴弹炮、迫击炮78门)、高炮10,门、高射机枪27挺、反坦克炮18门、步枪8341支、冲锋枪171支、轻机枪162挺、重机枪108挺、汽车203辆。
而战前1941年4月编制则是人员14483人,装备火炮和迫击炮228门(其中34门76毫米加农炮、32门122毫米榴弹炮、12门152毫米榴弹炮、迫击炮150门)、高炮12门、高射机枪33挺、反坦克炮54门、步枪10420支、冲锋枪1204支、轻机枪392挺、重机枪166挺、汽车558辆。
到1941年7-8月间,师防御地带宽度缩至20-25千米,到9月间又进一步缩小至15-20千米。苏军指挥员力图建立绵亘的防御正面,导致了平分兵力兵器(最要命的是反坦克武器成一线配置,毫无重点),结果是处处设防,处处薄弱。例如斯摩棱斯克战役中,苏军西方面军在平原丘陵地形上的防御正面宽达650千米,集团军防御正面为130—280千米,师防御正面平均达到25-50千米,个别地段甚至达70-100千米李纹演唱会。宽大的正面使兵力兵器密度很小,在防御战术地幅内每千米正面不到0.3个步兵营及5-7门火炮。军队成一线配置,没有二梯队。防御纵深短浅,集团军防御纵深只有10-15千米,师只有3-5千米。整个部署没有形成纵深梯次配置,主要方向兵力薄弱,根本不符合对强敌的防御要求。
由于仓促转入防御和缺乏必要的工程器材,防御工事的构筑也达不到要求。在多数情况下,只构筑主要防御地带,而且是按营防御地域形式构筑的,带有基点式防御的性质。这样就把一个整体统一的防御阵地,分割成了由营防御地域组成的一串“孤岛”,各阵地之间失去了协同。苏军试图以火力控制各支撑点之间的间隙,但是由于火力密度不足而收效甚微。营防御地域内只挖掘了散兵坑,有时没有连接成堑壕,使得连、营的战斗队形被分割成一些孤立的小群。阵地上很少挖掘交通壕,使得部队不可能实施隐蔽的机动。障碍物极少进行设置,有时在后方挖掘了部分防坦克壕,但苏军退却时却无人防守这些防坦克壕。德军很容易克服这些没有兵力、火力掩护的障碍。
在苏德战场,苏军防御作战的核心是对坦克防御,火力配系必须以反坦克火力为主体。但在战前,认为对坦克防御是“步兵行动的一种战斗保障”,与工程障碍物相结合的单门反坦克炮火力是对坦克防御的基础,认为在师防御正面每千米反坦克炮密度达到6-9门,即可抗击敌坦克的密集冲击。因此在战争初期道奇战斧报价,师和师以下兵团、部队和分队中,主要注意力放在组织步兵武器火力抗击敌步兵上,对坦克防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德军装甲部队屡屡突破苏军防线后奥古布古,苏军才开始改进自身的对坦克防御战术。但苏军严重缺乏反坦克炮,只能使用其它类型火炮来担负相当一部分反坦克任务。1941年夏季战局中,苏军由于损失巨大,火炮密度很低大舟山论坛。在多数情况下,炮兵密度未超过每千米正面2-3门火炮,个别场合才达到10门火炮。这样的密度以间瞄火炮打坦克,是没有什么明显效果的。这个战局中,苏军并没有解决对坦克防御问题,这也是苏军防线十分脆弱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1941年夏季战局中黄光宜,苏军坦克在防御中主要用于扼守个别地区和目标, 以原地射击的方法抗击进攻之敌。有时也用于反冲击,却常常将坦克部队分成小的坦克群甚至是单辆坦克,不经侦察就在行进间实施冲击,这样的冲击除了增加损失之外没有什么更好的效果。坦克部队和步兵、炮兵的协同也很差。坦克部队通常单独执行任务,而没有步兵配合。在防御战斗中,步兵没有掩护设伏的坦克,而在退却时常常不通知坦克兵指挥员,把坦克部队扔在那里任其自然。炮兵对坦克的支援组织的也不尽人意。
在整个1941年夏季战局中,苏军防御的各个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无论是从战术水平、部队实力、指挥水平等方面都不能适应战争形势。德军的进攻一再得手。苏军一个又一个重兵集团被德军包围歼灭。苏军在惨重的失败面前,开始吸取教训并改进自身的防御战术,从而为在莫斯科城下和斯大林格勒城下阻止住德军创造了条件。
当然,正是由于夏季战局的失利,使得苏军意识到之前对与战略防御存在诸多不足,并且开始逐渐累积经验,发展和改进了与敌军坦克作斗争的方法和兵器。开始比较熟练的利用炮兵和坦克的火力、航空兵的突击以及反坦克武器。此外,还广泛采用地雷场、应用地雷、悬崖、防坦克壕以及其他障碍物。
成为会员后,加小密圈后,每周一场的直播均可免费参与,还包括我读书会200本音频军事书籍。还有机会听我唠一些有趣的小故事。
科大读书会原创音频、精品图文尽在读书会!小程序
推荐阅读:
1975年4月30日,北越军队攻陷南越“总统府”的坦克!
中国曝光不怕扫雷的最先进地雷,雷场让美军都不可逾越!
1975年北越罕见照片:除了保家卫国还有和平生活!
温馨提示:欢迎来稿,选题、内容、题材不限,文章、漫画、视频均可(邮箱:gaosga@163.com),如需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
-科大读书会 -
o
科大每周五在VIP会员群独家直播,和你互动,VIP会员群每天几千条信息刷屏,但极少有人退出。
o
o
免费畅听200本军事书,已更新的有:歼-6飞机史、战将薛岳、霍英东与抗美援朝、驯火记、彭德怀智斗胡宗南、倚天、决战、奉军、直军、淮军、湘军、不战之困、国殇、山河动、宋文骢传、天国梦魇、台湾地区50年军事史、周恩来传、最寒冷的冬天、死亡之手、落难的核潜艇、马岛战火启示录、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财富之城、海洋帝国、百年航母等等(20%是绝版书)。孔垂燊
o
全文详见:https://bbs.6596.org/1069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