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鸥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浏览: 326

于生活的细节中,见艺术的真谛-知阅文化手就是脸。手在说话欲海慈航,在表述,在抒发内心,身体的内在秘密都是通过手来传达——人们传达内心的?


于生活的细节中,见艺术的真谛-知阅文化
手就是脸。
手在说话欲海慈航,在表述,在抒发内心,身体的内在秘密都是通过手来传达——人们传达内心的方式多种多样:目光的传达,声音的传达,脸的传达,但是,这里变成了一双手的传达。
1

丢勒,《祈祷的手》,1508年,纸、墨水,29.1×19.7cm
仅仅一双手,自主的手,独立的手,切除了任何根基的手。或者说,它们就是自己的根基,全部的根基。它们就是自己的身体,就是全部的世界,手获得了自身的宇宙。它同时是身体,是大脑,是语言,是灵魂,是目光,是包含心灵在内的一切内在性。
手自身囊括了所有这些。它是所有这些的表述,或者说,它表述了一切。人在这个意义上就是以手的方式来存在的晋文源,或者说,人就是手。手在思考,在感受,在说话,手不是心灵的表述,它就是心灵本身,就是存在本身——从这个角度而言安住当下,身体确实是多余的,它应该根除掉——手上的皱纹、肌肤、痕迹和关节,构成了手的最后身体。
2

卡拉瓦乔,《被蜥蜴咬伤的男孩》,1595—1600年,布面油画,65×52cm
祈祷的手是静止的,时间在这双手上凝固了。
不过,卡拉瓦乔恰好是通过手来肯定运动和时间。
这个男孩右手的中指被蜥蜴所咬。这是手的意外瞬间。手的偶然性引发了慌乱,也引发了画面的动感。被咬的中指出自本能地反应,它想摆脱蜥蜴,它往后往上拉扯,另外四根手指也是本能地上翘,远离这只撕咬的小动物。右手的痛苦和慌乱也同时传到左手上来了,一双手总是彼此感应,左手——它离蜥蜴如此之远,它丝毫没有危险——如同右手一样慌乱,它上翘后退躲闪。
这是身体的紧急状态:一根手指的被咬引发了全部身体的惊恐瞬间,一个意外的瞬间,一个充满张力的动态瞬间。
3

卡拉瓦乔,《纸牌作弊老手》,1594年,布面油画,94×131cm
上面被咬的手是本能的,不可预知的。而这幅画中的手则是计算之手。
画面中有三个人的五只手。每只手都充满理性,都在盘算、筹划、衡量、表述。左边少年的双手在筹划出牌,双手在苦苦地计算;中间的中年男人,他在偷看少年手中的牌,同时伸出他的三根手指——它们戴着破手套,两根手指从破旧手套的缝隙中露出来,这既暗示着他的底层身份,也预示着他的密谋,他的不光明,他的阴暗和诡计。这伸出的手指在向右边的男孩暗示和说话,而右边男孩的右手——毫无疑问,他不是左撇子——在回应它,在身后灵巧地换牌。
他的左手则如此地冷静,在演戏一般地平静地支撑在桌子上,它试图构成左边男孩的视觉对象。这是演戏之手。所有的手都在演戏,这张画是关于手的戏剧:手是舞台上的主角。这三个人的手都处在理性筹划的状态,它们在交流(两个骗子的手语),在灵巧地操作(换牌),在掩饰,在演戏——手的每个动作,都在严密的控制之下,手在紧密地计算——只是左边那个男孩的计算能力太差了武帝丹神,他投入到他的计算之中,他那犹豫不决的手早已经被另外两个人的手所窥视,所操纵。
4

卡拉瓦乔纽波利顿獒犬,《女占卜者》,1595年,布面油画,93×131cm
在此,男女之间的手的触碰并没有激起任何的情感涟漪。手蕴藏着人生的秘密,永恒命运的秘密——手在此既不是瞬间性的本能闪现,也不是一种理性的盘算计划,而是手的长久的不变的必然命运。而另外一只手,则能探索出这只手的命运轨迹?它是侦察、预言和先知之手?一只手埋伏着秘密,一只手在挖掘和试探这秘密——手同时是命运和命运的侦探者。被占卜者一只手脱下了手套,只有脱下来,只有脱掉所有的遮蔽,只有纯粹的赤裸之手,才能被占卜,才能展示和暴露它的命运。
我们在卡拉瓦乔这里碰到了偶然之手,理性和计算之手,以及永恒之手。这是手和时间的三重关系。
5

伦勃朗,《犹太新娘》,1665—1669年,布面油画,121.5×166.5cm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手的彼此触摸是情感的传递。传递感情是手的重要功能。触摸导致情动。
两只手一前一后,一高一低,缠绕着女人的上身,它是爱抚,同时也是保护,这是保护式的爱抚3377事件。它轻柔而不激进看家蛇,温暖而不炽烈。这不是大面积的身体的激烈拥抱,而是手的爱抚。女人同样以手来回应这种爱——她轻抚男人抚摸着她的手,她也是轻轻地抚摸着这只手,甚至只有半只手友财网,甚至只抚摸着男人的手指——手指才是手的最纤细的部分,手指才会倾诉、呢喃和低语。
女人的另外一只手抚摸着自己的肚子,微微隆起的小腹也许是表明她怀孕了龙南人才网,她一只手抚摸这个男人的手,另一只手抚摸着她和这个男人的爱情结晶——腹中宝贝。这四只手,全部缠绕在女人身上,由上而下,但是,也将这三个生命缠绕在一起,他们不可分离,血肉相连。男人的金黄色铠甲,女人的红色长裙,都被强光所照射,这是爱的喜悦和祝福:轻微的抚摸只是由此焕发出隐秘的激情。
6

维米尔,《倒牛奶的女人》,1657—1658年,布面油画,45.5×41cm
手可以缠绵和呢喃,但是,更多的时候盈月舞清风,手是在劳作。
在维米尔(Vermeer)这里,女人的双手托着的是牛奶罐。这双手和整个身体一样非常健壮——这是长期劳动的身体和双手。手异常熟练,稳定有力,其力量和姿态恰到好处,它们令旁观者安心。她将身子稍稍后倾,使得手、目光和身体有一个恰当的协调姿态,从而保证牛奶能够顺利而准确地倒入碗中。她非常专注,但是,这种专注又并不刻意而精心。这或许是因为她每天如此,这是一种熟练的专注,重复的专注,熟练双手劳作的专注。
这是双手倾倒牛奶的片刻,运动的双手制造了一个无比宁静的片刻,永恒的片刻,和谐的片刻红楼之贾瑚。这是她日复一日的行为,岁月在这双手中被雕琢成不朽。而这个永恒瞬间则被窗户中透露进来的阳光所沐浴周立铭,同时,万物的阴影也被它一扫而空。
7

米勒,《拾穗者》,1857年,布面油画,83.8×111.8cm
在米勒(Millet)这里,我们看到了另外的不同的农妇之手欺凌游戏2。
画面上的三个妇女,三只捡麦穗的手,一只手直接触摸到大地,一只手即将触摸到大地,一只手在准备触摸大地——手的目标是大地和大地上的麦穗。农妇的目光垂注于大地女红网,或者说,局限于大地。她们如此地专注,以至于这片大地,就是她们的全部世界。
三个女人的左手都握着一把麦穗,这是另外一只储藏之手,右手在寻觅和拾捡,左手在储藏和保管;右手传递给左手,左手接纳右手。我们有两只手!我们有完美分工的两只手,我们有配合得天衣无缝的两只手,我们有无须借用目光就能相互看见和寻觅彼此的两只手!
8

伦勃朗,《杜普教授解剖课》,1632年,布面油画,216.5×169.5cm
手即便在衰老爆3俏娇娃,还是会有一层皮肤在保护,它不再有力量了,但是它有故事。
但是,在伦勃朗的《杜普教授解剖课》里,还有死后之手,被解剖的手,被切开的手,充斥着破裂血管和神经之手——这是作为纯粹的物质性之手,生物医学对象的手,将情感和意识形态最大限度地剔除掉的手。这是手对手的研究,手对手的解剖和入侵:一只手在裁剪、撕裂、切割另一只手。
主动、智慧和灵敏之手在操纵被动、呆滞和死亡之手。手和手居然有如此之大的差距!活着的手和死后之手居然有如此不同的命运!被切割的手在活着的时候难道没有切割过吗?这只正在切割的手,死后也会被切割吗?每只手都有它的生前和死后命运。
9

达·芬奇,《蒙娜丽莎》,1503—1506年,木板油画,77×53cm
我们在《蒙娜丽莎》这里看到的则相反。两只手叠在一起,但是手心完全被遮住了,两只手同时以手背的形式呈现出来,金美幸而且最大限度地隐去了它们的关节。
如果说,丢勒的手是以开放、无限多样的敞开形式来自我展示的话,达·芬奇的这双手则是以封闭的形式出现的,手似乎要隐藏自己的中心和内在性,而交出了自己的背面。如果说,在丢勒那里看到的是“条纹”之手的话lansee,《蒙娜丽莎》显示的则是“平滑”之手。它们被涂掉了绘制的痕迹,在这里,手似乎不是画出来的,而是长出来的。这张脸是如此之独一无二(饱满而修长),它只能长这样的独一无二的手(饱满而修长),只有这样的手才能配这样的脸——它们之间毫无落差,毫无迁就。如果手和脸匹配如此之自然,我们怎么会想到它们是画出来的呢?
也就是说,它们怎么可能是人工制作出来的呢?它们怎么不去掉绘画的笔触呢叶庆均?它们的美甘心替代你,来自于它们的必然性——这是一双必然性之手。这是文艺复兴时期所特有的科学之手。它们旨在消除技巧和人工痕迹——绘画试图排斥掉绘画技术而将自己设定为一种无偏见的客观记录。
10

罗中立王泫伊,《父亲》花生酱拌面,1980年,布面油画,216×152cm
在米勒的画中,妇女和大地的接触的手是粗糙的,但是,它们还没有暴露出细节。我们在罗中立这里近距离地看到了劳动之手的细节——他是以端起碗来喝水的方式将这只手展示给我们的,手也因此拉近了同面孔的距离并与之同时出现在画面之中。
手是劳动的主要手段,而面孔是劳动痕迹的展示,就此,这肖像是一个纯粹而全面的劳动身体。脸和手的褶皱如此地接近。这手,准确地说,这半只手,这画出来的两根手指——大拇指和食指,几乎就是一层被皮包裹的骨头,它们细瘦、硬朗,看上去锋利而灵巧,像是动物一样的手指。手指上的皮肤几乎全是创伤后留下的疤痕。
这显现之手指,是久经磨练之手,它和刻满了皱纹的脸一道,记载了高强度和长时间的劳动,记载了生活的重重艰辛、挣扎和悲苦。生活,就是手的无止境的磨砺。
以上内容选自《生命是一种充满强度的运动》
我们,如何才能活出自己?曹雨生
为什么亲密关系的核心是友谊?
个人经验有普遍性吗?
人,有没有不去做的潜能?
我们可以
追寻哲学家、艺术创作的真实
追寻现实世界、观念世界的真实
这是思想的充满强度的运动
也是生命追寻真实的充满强度的运动

本书是汪民安教授最近几年关于当代西方哲学、当代艺术和当代文化的学术随笔集。既有对本雅明、德勒兹、罗兰?巴特、福柯等人的评论,也有从文艺复兴绘画到当代影像和装置艺术的讨论,以及对种种文化现象的分析。分为五个主题:同代人、绘画、福柯、艺术何为、友谊与潜能。当代性是贯穿其中的线索,体现出知识分子和艺术家是如何通过他们的作品对当代进行潜在思考的。
全文详见:https://bbs.6596.org/1029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