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鸥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浏览: 294

柴鸥经验之谈|我是如何做到读写结合的-白牙说 柴鸥???公众号相继推出了金水区优胜路小学李如老师和金水区纬五路第二小学高昕老师的两篇文章,吸引了很多老师和家长的关注,也给大家带来了思考。没有看过的老师可以直接点击下面的链接。经验之谈|我是如何引导家长和学生进行共读的经验之谈|阅读教学如何做到“理解”和“运用”并重经过授权,今天推出在教研会上的最后一篇发言稿,来自金水区文化路第三小学的张丽老师。听完当天的报告,我又认真地读了两遍稿子,对当前正在进行的研课也很有帮助。做简单的修改,分享给大家。张丽


柴鸥经验之谈|我是如何做到读写结合的-白牙说

柴鸥??
?
公众号相继推出了金水区优胜路小学李如老师和金水区纬五路第二小学高昕老师的两篇文章,吸引了很多老师和家长的关注,也给大家带来了思考。没有看过的老师可以直接点击下面的链接。
经验之谈|我是如何引导家长和学生进行共读的
经验之谈|阅读教学如何做到“理解”和“运用”并重
经过授权,今天推出在教研会上的最后一篇发言稿,来自金水区文化路第三小学的张丽老师。听完当天的报告,我又认真地读了两遍稿子,对当前正在进行的研课也很有帮助。做简单的修改,分享给大家。
张丽老师在教研会上的发言
一、读写结合的认识
(一)什么是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是以文章为载体,设计与之相关的“写”的训练,使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一体,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升。
(二)读写结合的必要性
读是吸收,写是表达。通过“读”能促进“写”,反过来通过“写”又能促进“读”,这是规律,“读写结合”是实现阅读成果向写作能力转化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学生读写能力提升的主要手段,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二、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与“习作”(写话)的要求
要想有效地进行读写结合的教学实践,我们有必要先梳理一下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和“习作”(写话)的目标要求。只有严格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才不会出现降低或者拔高要求的情况。
1.阅读的要求
低段: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兴趣;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流;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在阅读中体会标点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中段: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高段: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无论阅读何种体裁的作品,都要能够体会作品的情感。
2.“习作”的要求
低段: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学习使用标点符号。
中段:乐于书面表达;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尝试在习作中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
高段: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以课标为导向,读写结合训练才有方向。
三、以课例为依据,谈读写结合的实施策略
(一)巧补“留白”
在小学语文教材里,有许多课文都出现了故意的“留白”,有的是刻意不写文章某些内容,有的则是将文章内容写得相对简单和含蓄,目的在于让学生读文后,脑子里留下拓展想象的空间,以此延伸学生的思维。巧补课文中的留白处,有以下一些方式:
1.利用情节“补”白
教学中如能抓住情节的空白处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则能同时起到强化课文内容和发展学生表达能力的作用。
二年级上册第十一课《狐狸和乌鸦》一课,狐狸看见站在树枝上的乌鸦嘴里叼着一片肉,“馋得直流口水”,此时此刻,它会想写什么?“‘亲爱的乌鸦,您好吗?’乌鸦没有回答。”“‘亲爱的乌鸦,您的孩子好吗?’乌鸦看了狐狸一眼,还是没有回答。”两次“好心”问候,却都没有得到回应,狐狸又会作何感想?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品读文本,带领学生揣摩狐狸前后的心理变化进行写的训练,这将有助于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感受狐狸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特点。
我们再来看五年级上册第十二课《伊索寓言》中的《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两个故事。看着葡萄架上垂下的几串葡萄,狐狸“馋得直流口水”“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但是白费劲”,看着成熟的葡萄,狐狸咽了咽口水,为了得到梦寐以求的葡萄,狐狸又会想出什么办法呢?展开想象,对狐狸的心理、动作、神态等进行具体的描写,把文本的阅读和写的训练结合起来,能使人物形象更鲜活,为理解寓意做铺垫,为读好文章奠定基础。同样是寓言故事中的读写结合训练,二年级的训练目标和五年级的训练目标是有差别的,二年级的训练以兴趣和参与为主,只要“人人有话说”就行,而五年级的训练,在“有话说”的基础上还要“说得清楚说得具体说得明白”,追求能说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独特感受。
读写结合,能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读好寓言故事,这样的训练方式在成语故事中依然受用。我们来看五年级上册《成语故事》中的《自相矛盾》《滥竽充数》。故事短小,每个也就是百十余字,而且情节简单,学生一读即懂。如何让学生真正体会“自相矛盾”和“滥竽充数”的含义,仅仅是读懂故事远远不够。文中的楚国人说“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谁能够联系上下文,想象着说话人当时的动作、神态,帮文中的楚国人夸一夸它的矛和盾,注意把内容写具体。后文说道“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楚国人无话能说,其实他的心里却是有话想说,你能想象他的心理活动吗?《滥竽充数》中的南郭先生从“不会吹竽混进队伍”到“装出会吹的样子,得到和别人一样俸禄”,从“听闻齐湣王不爱合奏爱独奏”的消息再到最后“灰溜溜地逃走”,前前后后会有怎样的心理变化,又会说些什么呢?以此为契机开展读写结合的训练,相信学生一定会或多或少都有话说,说的多了,再理解起成语的含义就水到渠成了。
我们再来看五年级上册二十四课《少年王冕》。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自此以后,王冕就把攒下来的钱托人到城里买些颜料,学着画荷花。起初画得不好,三个月之后,便大有长进,那荷花的精神、形态、颜色,没有一处不像真的。”从“画得不好”到“没有一处不像真的”,在这三个月中,王冕是怎么做到的?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联系上下文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写一写王冕是如何练习着画荷花的。有的学生从时间的角度入手——清晨、正午、傍晚、深夜,有的同学从空间的角度入手——湖边、秦家、自己家里,不管什么样的思路,相信孩子们经过这样一个读写结合训练,定会对本文主人公王冕的“勤奋好学”有更深一个层次的认识。
我们会发现,除了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古典小说之外,童话故事(《小河与青草》《蚂蚁和蝈蝈》《小鹰学飞》《青蛙看海》等)神话故事(《沉香救母》《木兰从军》《哪吒闹海》《日月潭的传说》《开天辟地》《普罗米修斯盗火》《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等故事类的文章,我们都可以按照“补白情节”的思路进行读写结合的设计和训练,通过课堂中多层次的朗读指导引导学生走进人物走进文本,读写结合训练重点落脚在对人物的多角度刻画和细节描写上,而“写”反过来又促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中心主旨的把握,两者互相交融,互相促进。
2.利用标点“补”白
标点符号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标点符号“补白”,让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练笔,今天主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对省略号省略内容的补白。
二年级上册《夕阳真美》一课,“太阳慢慢地往下沉。它那圆圆的脸涨红了,把身边的云染成了黄色、红色、紫色……”这里的省略号省略的是云的各种色彩,可以在理解本段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说一说圆圆的太阳还会把身边的云染成什么颜色,这样的读写训练(读说训练)就呼应了课程标准中低段“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这一“写话”的要求。学生在阅读生活中能积累到不少表示颜色的词语,但只有这些词语真实地运用到具体的语境当中,才能激发出其内在的生命力。
五年级下册《秦兵马俑》第十自然段,全段围绕“神态各异”一词,分别写出了“微微颔首”“眼如铜铃”“紧握双拳”“凝视远方”四种不同神态的兵马俑,然后用了一个省略号表示其他各种形态列举的省略。我们会发现,作者在描写兵马俑的“神态各异”时,采用的是“形态描摹”加“丰富想象”的形式,在引领孩子发现特点、读好文中词句的基础上,可进行省略号的补白——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他们形态各异,请你展开想象,按照“形态描摹”加“丰富想象”的形式,模仿文中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补出省略号所省略的描述。通过这个补白,学生们对课文中“形态各异”这个词的理解更加真切和直观,同时,学生作文能力的训练也得到提高。
3.利用结尾“补”白
有些课文虽然结束了,但结尾是开放性的,给读者制造了一种“意犹未尽”的空白。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课文的终点作为习作的起点,引导学生填补结尾的空白,开展读写结合。
二年级上册第九课《青蛙看海》,长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在松鼠的带领下,跳上一级又一级的台阶,到达了山顶。当读者都深吸一口气,替青蛙捏了一把汗的时候,全文以“啊,大海就展现在它们眼前”结束全篇,没有一句对大海的描述,但海的高远、海的一览无余却呈现在我们眼前,此时我们就可以设计相关的读写结合训练——蹦了那么多级台阶的青蛙终于看到了大海,他会怎么想怎么说呢?相信孩子的表达不仅有大海的辽阔,一定能感受到青蛙这一路蹦上来的辛苦和不易,文章的主要思想在孩子的表达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二年级上册第十课《狼和小羊》,作者结尾写道“狼不想再争辩了,大声喊道:‘你这个小坏蛋!骂我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样!’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可在品读整篇文章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最后会是怎样的结局呢?说说你的理由。学生说的思路和方向可能各不相同,但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给予学生广阔的表达空间,激发了学生表达的兴趣。
六年级上册第八课《爱之链》一文中,结尾处写到“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乔依……”,让学生们产生了无数的猜想。教师可在此时让学生发挥想象,“如果乔依醒来听说后会怎样想、怎样说、怎样做?”通过这样的补白,让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生活中大家要互相帮助,因为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这就是对“爱之链”最好的诠释。
4.利用插图“补”白
课文插图直观、形象、生动,所显示的往往是文章的精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画,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从而让静态的画面“活”起来。
如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文中有两幅插图,一是诗人昔日和兄弟登高望远的热闹情景,一是诗人手握毛笔凝神深思。在教学中可充分而艺术地发挥图的功用——先后出示两幅画面,让两种情境进行强烈对比,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二)仿写迁移
仿写,重在学习文本的表达技巧,迁移文本的优美词句,模仿文本的叙述风格,领悟文本的行文结构,但仿写绝非简单意义上的“照搬”,而是指在阅读文本的启发下,以新的形式创造出与原内容相关的作品。
1.主题的仿写
小学教材中写人、写事、写景、状物类文章居多,而这几个类型也恰恰是学生写作的重点所在。在教学过程中,不妨以课文为范例,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
二年级上册《灯笼果》一课,“你喜欢灯笼果吗?说说理由”,这一读写结合的训练,看似是课文的再现,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观察练说要从形状、颜色、质地、味道等不同角度入手。《美丽的丹顶鹤》一课,“说说你喜欢什么小动物,为什么”,本文在描写丹顶鹤的时候,作者主要是从颜色、姿态、生活习性等方面刻画,这一读写结合的训练,恰恰是对这一方法的呼应和巩固。这两个设计是低年级的说话训练,可划入到咱们今天所探讨的读写结合范畴,两个课例的不同之处在于《灯笼果》是就灯笼果说灯笼果(就物言物),而《美丽的丹顶鹤》是由丹顶鹤这一珍稀鸟类延伸发散到小动物(就物延它),范围的拓展,难度的提升,也体现了教材编排的梯度性。
状物类文章的仿写中段还有三年级上册的《石榴》,课后第五题“品尝一种水果,并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一段话”就是读写结合的训练。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状物时要调动身体的多种感官去感受事物,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都可为我们所用。六年级下册《广玉兰》一课,作者通过优美的文笔,描写了广玉兰的色美、形秀、香幽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在充分理解课文、读好课文的基础之上,进行课后“仔细观察你喜欢的一种花,用一段话写出它的特点”这一读写结合训练,指导学生把内容写具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如果说状物类文章仿写的切入点在于调动不同感官感受事物,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写的训练,那么写人类文章的仿写在于抓住人物特点,通过典型事例多角度刻画人物,以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如苏教版教材中的《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天游峰的扫路人》《理想的风筝》等等。
2.结构的仿写
关于结构的仿写,主要说一说三年级“总分构段”方式的仿写和中高年级“总分总”谋篇方式的仿写。
三年级上册第五课《北大荒的秋天》课后第五题,“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写‘原野热闹非凡’的”,第十四课《“东方之珠”》课后第四题,“仿照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写法,围绕‘一到休假日,街上就热闹起来’写一段话”,从“体会”到“仿写”,训练重点有所迁移,前者着重于阅读的指导和体悟,而后者已经将阅读、思考、表达统一了起来。同样是仿写,仿写的内容同样是“总分构段”,三年级下册第三课《庐山的云雾》一课训练点又有所不同。课后第五题这样阐述,“仿照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和《东方之珠》相比仿写的点又有了变化,由之前的固定写作内容和特点(街上、热闹)变成了自定写作内容(写一处景物),由之前的单个特点仿写变成了多个特点仿写,无形之间对学生的观察、思维、表达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都是我们在三年级以“总分段落”为切入点进行读写训练要注意的地方。
谋篇方式的仿写同样的道理,既要关注各年级同一知识序列之间的联系,也要找到各年级间训练的重点和不同点。如,四年级上册的《泉城》、五年级上册的《莫高窟》、六年级下册的《烟台的海》等总分总结构的谋篇方式,虽然都是“总分总”,四年级关注的是表达的兴趣,对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的抒发,而高年级就要在此要求基础上,关注写作技巧的运用,如《莫高窟》一课过渡句的恰当运用,《烟台的海》一课描写顺序的选定等。
3.写作技巧的仿写
从阅读到写作,中间的技巧训练必不可少。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有这样的意识。
五年级下册《大江保卫战》一课,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四百余名官兵保大堤的群体场面,第三自然段巧妙过度,第四自然段笔锋一转,由群体描写转向“黄晓文”的个体描写,点面结合,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暴雨洪水来临之时战士们勇往直前的精神面貌。还有《莫高窟》一课中第二自然段对彩塑的描写,先用一个排比句对彩塑形象做整体介绍,又详细描写了一尊卧佛,有面有点,点面结合,让我们读出了彩塑的个性鲜明、神态各异。这都是阅读教学过程中“读写结合”的训练点,有了这样的训练,相信孩子们再写起拔河比赛、游览参观、六一联欢会等内容就不在话下了。
技巧的习得绝非轻而易举,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和孩子一起深入文本,层层剖析,发现语言文字背后暗含的玄机。?我们一起来看薛法根老师执教的《燕子》一课教学片段。
师:作者是怎样把旅子各种不同的美描写出来,让我们感受到那么具体生効形象的呢?先看第一自然段的外形之美。
生:(齐读)。
师:我们平时只注意写了什么,很少注意是怎么写的。现在你要用眼睛去发现,作者是怎么写的?
生:用了“乌黑光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还有“活泼机灵”这些词语概括小燕子的外形特点。
师:这些描写小燕子外形特点的词语特别优美。
生:他写燕子身上每一样东西都是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的,各不相同。
师:燕子身上的每一个部位都写了吗?
生:写了燕子的羽毛、翅膀,还写了尾巴,然后再是整体。
师:一只燕子还有头,有眼,有爪子,为什么不把这些也写下来呢?
生:他是抓住特点来写的,所以不是每样都写。
师:所以我们说,写一个事物,一只鸟,一个人,都要抓住特点来写。比如说薛老师,你看看我的外貌,可以抓住哪些特点来写啊?
(孩子们各抒己见)
师:这就叫抓住特点。作者写燕子不但抓住了特点,而且写出了它的美。美在哪里里呢?主要在于那些形容的词语。
出示词组:乌黑光亮的羽毛,俊俏俏轻快的翅膀,剪刀似的尾巴,活波机灵的小燕子。(生跟读、比较读,体会用词之美、词语结构之工整。)
这一板块教学,指向文章写作手法的学习,也是教学价值最大的学习。薛老师围绕“作者是怎么写出外形之美”,引导学生从“抓住特点、用词优美”两个角度理解表达方法与语言形式。接着让学生说一说:你看看我的外税,可以抓住哪些特点来写啊?对所学的知识及时迁移运用。在薛老师巧妙且富有层次的引导下,孩子们习得“怎么写”和“用什么写”的写作方法。要想学生仿写得好,课文必须品读得透彻。
写作技巧仿写还有很多,如《夹竹桃》一课的动静结合;《天游峰的扫路人》《鞋匠的儿子》《姥姥的剪纸》等课文中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月光启蒙》《我和祖父的园子》等课文中的借景抒情;《李时珍夜宿古寺》《最后的姿势》等课文中环境及场景描写的运用等等。
4.情感体验的仿写
学习了五年级上册《师恩难忘》一课,感受到了田老师的教导有方和对“我”的教诲之恩,可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写写自己的老师。学习了《爱如茉莉》一课,读懂了父母之间的浓浓深情,也可由课堂走入生活,写写生活中动人心弦的家庭故事。
学习了六年级上册《我们爱你啊,中国》,可仿照这首诗第2至第六节写一到两节。在仿写的过程中,学生对原文内容的认识加深了,同时,从原文中吸取了写作营养,也丰富了自己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方法。我们会发现,这里的仿写有情感体验的迁移、有形式的借鉴,也就是仿写的不同类型之间,在很多情况下是交织进行的。
三、创新改写
改写更多地着眼于立足文本,独辟蹊径,旨在丰富和超越文本,对文本进行二次创造,表现出一种“创写”的意味。改写有多种形式,如体裁的改写、人称的转换等。
小学语文课本中安排了很多古诗,如《静夜思》《游子吟》《春日偶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这样的古诗,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诗意创编一个故事;体裁的改写对培养学生整合材料的能力、创新想象的能力、遣词造句的能力都大有好处。
科普类文章,如《海底世界》《恐龙》《麋鹿》等,以第三人称进行叙述,可以引导学生转换角色,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进行改写;同样,如《小稻秧脱险记》《航天飞机》《跟踪台风的卫星》《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等采用第一人称来写的科普童话,我们也可尝试引导孩子将其改写成第三人称的角度。这样的创新改写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让语言、知识的转换过程成为学生掌握和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过程。
读写结合聚焦了语文学科的关键能力培养,是一个很好的抓手,这一理念和教学方式将会不断被大家研究探索并付诸于课堂教学实践。
?

全文详见:https://bbs.6596.org/6213.html

TOP